关于宗教心理学介绍

关于宗教心理学介绍,第1张

关于宗教心理学介绍

[拼音]:zongjiao xinlixue

[外文]:psychology of religion

研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它是介于心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索灵魂问题。宗教心理研究的历史渊源往往追溯到西方古希腊时期和中国古代儒家及释家的灵魂观。在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宗教心理学通常是作为哲学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德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L.费尔巴哈从哲学心理学角度,对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作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而德国宗教神学家F.施莱尔马赫则从宗教神学角度对宗教感情作了论述。到19世纪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W.冯特开创了独立于哲学的心理学,并通过他的《民族心理学》系统地研究了原始人宗教、民族宗教、多神宗教和世界宗教,提出了宗教演化4阶段的假说:由原始人崇拜魔力阶段发展到崇拜图腾动物阶段,然后进入崇拜英雄和多神崇拜阶段,最后发展到人道宗教阶段。冯特本人被誉为西方宗教心理学的奠基者。他的《民族心理学》成为宗教社会心理学创建的标志。在美国,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S.霍尔从个体宗教意识发生系统研究了青年的宗教意识。他的论著《青少年:他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两卷本)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宗教和教育等问题作了广泛的研究。随后,霍尔的学生E.D.斯塔巴克探讨了宗教与道德问题,并着重对教徒的皈依经验,特别是青年皈依宗教信仰作了系统的研究。霍尔和斯塔巴克不仅最早使用“宗教心理学”一词,还创立了美国最早的《宗教心理学杂志》。1900年斯塔巴克的《宗教心理学》一书出版,标志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形成。继W.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之后,S.弗洛伊德发表了《强迫动作与宗教实践》(1907),对宗教心理的研究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西方学者把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划分为 3个时期。

(1)创建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除以霍尔为代表的克拉克派之外,还有E.S.艾姆斯、J.H.勒巴和J.普拉特等人的一批研究成果问世。如勒巴的《对宗教的心理学研究》、普拉特的《宗教意识》,还有神学家R.奥托的《论神圣》等。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宗教心理学发展的古典时期,影响最大的是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

(2)向深层潜意识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一方面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较深,一度除J.皮亚杰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宗教意识外,其他宗教意识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另一方面,自1909年弗洛伊德和C.G.荣格访问美国后,宗教心理学研究又深受精神分析和分析心理学的影响,开始向无意识领域发展。这期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一种幻想的未来》、《摩西与一神教》等著作,集中反映了精神分析对宗教、上帝、宗教戒律、宗教仪式和神话等的分析解释。荣格的《宗教心理学》和E.弗罗姆的《基督教义的心理分析》,则分别代表了分析心理学和新精神分析对传统精神分析宗教理论的修正,以及潜意识研究方面的成果。例如,荣格特别强调通过宗教象征探索信仰者的深层宗教心理。

(3)战后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在这一时期,个体宗教意识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G.奥尔波特倾向于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探讨个体宗教心理,他的《个体及其宗教》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此外,美国精神分析学家E.埃里克森对人格同一性,特别是宗教同一性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他的《青年路德》一书对宗教人格的研究颇具深意。宗教同一性研究与宗教意识经验的研究密切相关。其中,神人合一的宗教神秘经验已成为当代宗教经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宗教同一性和宗教经验的实质这两个问题已成为当代国际宗教心理学界共同关心的课题。现阶段的宗教社会心理研究也有很大发展。如,奥尔波特首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信仰与偏见的关系。60~70年代英国社会心理学家M.阿盖尔对宗教行为、宗教态度以及宗教心理根源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证性研究,并著有《宗教行为》和《宗教社会心理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在《预言的破灭》一书中,对以基奇夫人为首的宗教小群体采用了参与性观察研究。他从态度变化的角度,论述了有关宗教态度变化中认知失调的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宗教神学家对宗教心理的关注和探索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德籍美国基督教新神学家P.蒂利希和德国宗教哲学家M.布伯等人,都关心社会和心理学的关系。布伯在他的《我和你》一书中,主张神是人的永恒对话者,强调通过祈祷来与神结合。蒂利希则试图以现代神学、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来综合清理传统的基督教。他的著作《信仰的动力》着重于人性和动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的社会意义。

近年来,苏联、波兰、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也日益重视宗教心理学的研究。1983年,苏联著名心理学家Β.Ф. 洛莫夫在全苏心理学代表会议上提请心理学工作者加强研究一向注意甚少的民族心理学、宗教心理学。1985年,莫斯科大学宗教哲学教授Д.Μ.乌格列诺维奇在他的《宗教学概论》中,把宗教心理学列为全书三大组成部分之一。1986年,他的《宗教心理学》问世。其实,从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其他心理学者也有不少有关论文和专著涉及宗教心理研究。苏联学者开展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宗教心理学研究。他们提出了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几个方面:

(1)一般理论,研究宗教思想、宗教意识的内容和结构、宗教情感的特点、宗教在个人和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心理功能;

(2)差异宗教心理学,研究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环境下信徒的宗教意识和情感;

(3)宗教群体心理学,研究宗教团体的社会心理结构,沟通、模仿、暗示、定势的机制及其对信徒的意识、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4)宗教仪礼心理学,研究宗教仪礼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5)无神论教育心理学。波兰、罗马尼亚等国近年来也都十分重视对青年信仰心理的探讨。

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较少。20世纪初,个别大学和神学院曾有外籍教师作过有关宗教心理学的讲座。早期的心理学家陈大齐曾撰写《迷信与心理》一书。30年代,唐钺翻译了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此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几乎无人涉足宗教心理学领域。8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主要研究内容

包括宗教思想、宗教意识的内容和结构,宗教情感的特点以及宗教在个人和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心理功能,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各种不同教派的信徒参与宗教活动和宗教生活所感受的宗教经验和宗教感情,以及信徒的融汇宗教体验、宗教感情和宗教意志的宗教信仰心理状态。宗教心理学研究宗教意识时区分两种情况:

(1)由专职神职人员及教会宗教团体颁布的宗教思想体系。它是一种既同宗教神学有密切关联,又不等同于一般宗教神学的具体宗教心理学。例如,宗教神学中的佛教心理学或基督教心理学等。它们以心理学的原则来阐明基督教或佛教的教理、教义、持戒等。代表人物有美国的A.博依森、日本的铃木大拙等。J.R.弗莱克和J.D.卡特1981年认为,这种宗教心理学尚处于它们的“婴儿期”。

(2)广大信众具有的宗教信仰心理。它是直接对普通信众的宗教意识和宗教心理作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说明。其研究对象是:信仰群体或个人在参与宗教活动时内在和外显的一切独特的心理现象,各种社会性和非社会性因素对各种独特心理现象的制约性,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这种研究不同于宗教社会学对宗教的研究。宗教社会学侧重于宗教与社会,宗教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文化心理等的关系的综合研究,而宗教心理学则着重研究宗教与心理的制约关系。它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等,侧重研究特定的信仰群体,例如,氏族、民族、阶层或宗教小群体和个体的宗教信仰、宗教修习、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态度、信仰动机和意志以及宗教活动和交往等。

一般说来,宗教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多数集中在宗教意识的结构和功能、宗教经验的实质和潜意识的关系、宗教神秘经验的心理-生理基础等方面。其中,从认知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经验的直觉思维模式已成为一个突破口,有的学者从功能上强调研究宗教经验的重要性,有的学者在研究宗教经验思维进程中,开始引进计算机程序模拟。由宗教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选题,多数集中于宗教活动中的宗教崇拜行为、宗教态度、宗教交往以及非言语交流的宗教情绪感染等方面。

研究理论和方法

涉及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大致有:投射理论、惧怕死亡理论和认知需要理论等。精神分析的投射理论是西方宗教心理学关于宗教起源的传统理论之一。认为信仰的上帝(或神)是一种祖先表象的投射。弗洛伊德早在《图腾与禁忌》中就指出“上帝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父亲的仿造”。阿盖尔1975年的研究表明,对上帝和对双亲的态度非常酷似。宗教所关心的众多认知问题,诸如苦难、生与死等,每每都是人生旅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当前宗教心理学研究中,死亡恐惧理论成为普遍受到东西方学者强有力支持的理论。学者们分析,这可能反映教会教育的影响,同“太平世界”的传播有关。

比较西方国家和苏联、东欧各国的研究,明显地存在着方法上的区别,这种区别,除了哲学立场上的不同外,主要表现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已不再满足于往常采用的访谈法、问卷法或档案文献法等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是十分重视实验和测量。例如现代宗教心理学研究中,宗教态度测量受到相当重视。1987年,澳大利亚社会心理学家L.B.布朗的新著《宗教信仰心理学》,把宗教态度测量列为单独一章,着重介绍了美国著名心理测量家L.L.瑟斯顿等人的宗教态度量表及其研究成果。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方法论上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和社会调查,研究中更注重广大信众宗教感情的动态变化,以便从中找出规律性,采取弱化宗教感情和宗教信仰的决策和克服信仰心理的积极措施。

参考书目
  1. 世瑾著:《宗教心理学》,知识出版社,北京,1989。
  2. L.B. Brown (ed.),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us Belief,Academic Press,London,198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51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