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地理学介绍

关于工业地理学介绍,第1张

关于工业地理学介绍

[拼音]:gongye dilixue

[外文]:industrial geography

研究工业或制造业地域分布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工业受到自然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技术发展、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人口分布和劳动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因部门、地区、时间而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由于它特有的组合形式,成为地域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地理学着重从区域和综合的角度,研究各种工业布局的因素和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组合(地域工业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研究的空间尺度包括全球、国家、地区以及具体的工业企业。工业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虽然也研究工业布局,但出发点和侧重点同工业地理学有所不同。工业地理学的研究除要同工业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结合研究之外,还要依靠地理学落他分支学科和地质学、经济数学以及工业技术学等学科的知识。

发展简况

(1)记述阶段。18世纪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裔社会的发展,欧洲地理学著作中关于各地物产、工业、农业的记述逐渐增多,但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对外贸易。直至19世纪末,工业一直未成为地理学专门研究的对象。

(2)描述、分析阶段。20世纪初开始,随着现代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分布格局的基本形成和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发展,产生了深入了解各种工业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的需求,导致以描述和分析为特征的工业地理学的出现。代表性的著作有J.R.史密斯的出版于1925年的《工业和商业地理学》等。而经济学家A.韦伯出版于1909年的《工业区位论》,则从理论、方法上研究工业企业最优区位,为工业区位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大大推动了工业地理学的发展。以后德国经济学家A.廖什出版于1940年的《经济的空间秩序》(英译本名为《区位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了工业区位论。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国家提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在全国合理配置工业的任务。苏联经济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按国家的要求,在对苏联经济区划、区域规划和建设大工业基地进行前期研究的工作中,逐步发展了具有充分基础资料依据和科学理论方法的工业地理学。代表性著作有М.Б.沃尔夫的《俄国工业地理分布》(1927)和П.Н.斯捷潘诺夫的《苏联工业地理》(1955)等。

(3)论证、推理阶段。60年代开始后,由于工业生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工业进一步集聚,引起突出的环境保护和城市化问题。此外,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的加强,以及地域经济集团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工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吸收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了工业区位的理论研究。代表著作有英国D.M.史密斯的《工业区位,经济地理分析》(1971)等。第二,加强了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为此引用了投入产出分析、系统工程等定量分析方法,代表著作是美国的W.伊萨德的《区域分析方法:区域科学概论》(1960)。第三,加强从技术经济论证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角度进行工业布局的分析研究。代表著作是苏联的A.E.普罗布斯特的《社会主义工业布局》(1962)和A.T.赫鲁晓夫的《苏联工业地理》(1969)。第四,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层次工业体系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研究。代表著作有英国F.E.I.汉密尔顿和G.J.R.林奇主编的《空间分析,工业和工业环境》(3卷,1979、1981、1983)。

中国40年代就有少数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做过矿业和工业调查,并介绍国外工业区位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地理学逐步形成独立学科。经济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通过参加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地区生产力布局和区域规划,以及部门工业专题调查研究和城市规划等工作,提高了研究工业布局问题的科学水平,在工业各部门从事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工作者和计划工作者也对工业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研究范围和发表的论著涉及工业布局的原则和方针,自然因素在工业布局中的作用,地域工业综合体,运输和工业布局的关系,工业布局技术经济论证,钢铁、燃料动力、化工、轻工等工业部门的布局规律及其因素分析,工业与城市及工矿区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等方面。

任务

工业地理学在实践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评价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工业发展条件,提出工业发展方向,论证工业总体布局方针,布置企业建设地点,使各工业部门、各企业之间的地域组合和经济、工艺联系合理化,从而可为国家、地区或部门的生产力布局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比较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

有以下3个方面:

(1)工业布局一般性规律和特征。从历史观点和技术经济角度研究工业布局的一般性规律,自然条件(包括自然要素,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技术(新技术、适用技术、技术扩散等)、经济(经济地理位置、运输、能源、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已有经济基础等)及其他社会因素(如人口、文化、国防等)在工业布局中的作用和后果,研究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工业的地域组合(地域工业综合体)的类型、特点和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工业系统的等级体系和演变;研究衡量工业布局经济效果的标准。

(2)部门工业布局。对每个工业部门根据其技术经济特点和国民经济需要,进行自然资源评价,分析原料与能源的地理分布和消费区的分布之间的关系,并考虑交通运输、专业化和协作及其他自然、经济因素的影响,研究该工业部门的分布特点、发展方向和合理布局问题,以及研究部门的区划和类型划分问题。其中冶金、燃料动力、化工和轻工4个部门,由于原材料和燃料动力消耗较大,同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关系更为密切,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地域综合体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是研究重点。

(3)区域工业布局。按照大洲、国家类型或集团、国家、国内经济区域以及行政区的范围进行区域工业布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地区工业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工业分布的演变和现状特征以及各级地域工业综合体的形成;地区工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区际联系;地区工业结构及演变趋势。

研究方法

从历史发展看,工业地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是:

(1)古典经济学和传统地理学方法,即使用古典的区位分析和地理条件的一般描述方法,研究个别企业的布点和地区工业的分布。

(2)行为地理方法,从人的志向、能力、知识和心理状态分析企业和组织的决槽背景,着重于企业,特别是多功能公司的区位决策类型及其影响。

(3)结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理论出发,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再分配及其在工业中所起的作用。

(4)系统论方法,把各种类型的工业都看做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即不同层次的工业体系,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各工业层次之间、工业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预测其动态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52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