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洪都拉斯介绍

关于洪都拉斯介绍,第1张

关于洪都拉斯介绍

[拼音]:Hongdulasi

[外文]:Honduras

拉丁美洲国家。位于中美洲地区北部。北濒加勒比海,南有一小段海岸临太平洋丰塞卡湾,海岸线全长790公里;陆邻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面积112088平方公里,人口437.2万(1985)。全国分成18个省。首都特古西加尔巴。

全境除沿海为平原外,均为山地高原。马德雷山脉自危地马拉延伸入境,横贯东西,并有多条支脉伸向南北两侧,构成中部高原地区,平均海拔900~1500米,面积约占国土的65%。高原内部多河谷和盆地,平均海拔300~900米,土地肥沃,为重要农业区。内陆山地有金、银和其他有色金属矿藏,除银矿外,大部尚未开发。北部加勒比海沿岸平原东宽西窄,约占国土面积1/3。南部丰塞卡湾沿海平原狭窄,仅占国土面积 2%。地处北纬13°~16°。北部沿海面迎东北信风,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25~30℃,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3~6月雨量较少,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中部山地高原气候随海拔而异,年平均气温17~23℃,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于夏季,适于多种作物生长。南部沿海处于东北信风雨影区,但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有干湿季之分,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河网稠密,大部分流入加勒比海,包括乌卢阿河、帕图卡河和科科河等。南部有乔卢特卡河等注入丰塞卡湾。主要湖泊有中部的约华湖和东北沿海的卡拉塔斯卡潟湖。

全国人口中印欧混血种人占91%, 印第安人占6%,余为黑种人和白种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9人,居民2/3分布在中部山地高原,1/4分布在加勒比海沿岸平原。198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35‰。城镇人口占总人口36%。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

古代玛雅文化发祥地之一。高原西部的圣罗莎-德科潘附近地区曾是玛雅人迁往尤卡坦半岛以前的文化中心(见彩图)。

1525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539年归危地马拉都督府管辖。中部高地区气候条件较好,又发现了贵金属矿,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西班牙人在此开采金、银,并在科马亚瓜、卡塔卡马斯、约罗等山间谷地以及太平洋沿岸低地和乔卢特卡河谷侵占大片土地,建立大庄园,饲养牛、骡等牲畜,为矿山提供役畜、粮食和肉乳产品。1821年独立。18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1838年成立洪都拉斯共和国。20世纪以来,加勒比海沿岸地区香蕉种植园兴起,人口亦由中部向北移动,并从西印度群岛移来黑人,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区。

经济中农业居重要地位。1982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6%,农业就业人口占全国62%,农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值的2/3。全国耕地面积约137万公顷,其中灌溉面积40万公顷。主要种植香蕉、咖啡、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香蕉居首要地位,1982年香蕉产量120万吨,占出口总值34.6%,为世界主要香蕉出口国之一。香蕉产地集中于北部沿海低地,特别是西北角的乌卢阿-查梅莱孔河谷地区,拥有现代化大型灌溉设施的种植园,大部分为两家美国果品公司所控制。咖啡1982年产量为7.4万吨,占出口总值的21.9%,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高原的坡地上,尤集中于约华湖周围和乔卢特卡附近。其他经济作物有烟草、棉花等。棉花年产量2~3万吨,主要分布于中部山间谷地和南部太平洋沿海低地。粮食作物有玉米、豆类、高粱、小麦等,多由小农经营,分散种植于中部山地高原,年产量仅40~50万吨,不能自给。全国有常年牧场34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南部太平洋沿岸低地和中部山间谷地,以饲养肉牛为主。1981年有牛233.6万头,猪58万头,肉类产品自给有余,出口值仅次于香蕉和咖啡。森林面积41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7%,多桃花心木、花梨木、杉、松等珍贵树种,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奥兰乔省山区。木材也是重要出口物资。

工业基础较薄弱。1982年工业就业人口占全国的15%,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主要是食品,纺织、木材加工、制糖等小型工业。70年代以来,造纸、化工、水泥、橡胶以及小型钢铁厂有所发展。工业主要分布在圣佩德罗苏拉、特古西加尔巴和拉塞瓦。

交通运输业以公路为主。1981年共有公路 14000公里,泛美公路从国土南部通过。铁路1768公里,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区,部分为运输香蕉、甘蔗专用线。主要海港有大西洋岸的科尔特斯港、拉塞瓦、特拉和特鲁希略。特古西加尔巴和圣佩德罗苏拉有国际机场。

参考文章

  • 洪都拉斯蜂鸟的名称、地理分布鸟类知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55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