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engchuixue
[外文]:snowdrift
由气流挟带起分散的雪粒在近地面运行的多相流,又称风雪流,简称吹雪。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特殊流体,有较大的危害性。
形成机制起动风速和雪的输送是风吹雪的主要形成过程。前者是指使雪粒起动运行的临界风速,它的大小既和雪的密度、粒径、粘滞系数等有关,又与太阳辐射、气温、地面粗糙度等外界条件相关。一般情况下,气温从-23℃升至-6℃时,1米高处地面雪的起动风速是在4米/秒左右。达到起动风速后,气流沿积雪表面呈现为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微小涡旋群把雪粒卷起,并以跳跃、滚动、蠕动和悬浮形式在地面或近地气层中运行。气流对雪的输送长度可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取决于风蚀雪面的状况。风吹雪输送率与风速成函数关系(图1 )。以0~10厘米这一层雪粒最多,且随高度的变化具有成层分布的规律。
风吹雪对自然积雪有重新分配的作用,它所形成的积雪深度要比自然积雪厚 3~10倍。雪粒如吹经平坦开阔地面,则风力以摩擦损失为主,能量损失少,雪粒便随风运行并形成各种吹蚀微形态。若吹经起伏变化大的地面,不仅摩擦阻力增大,同时形成因地形(物)局部变化,产生的涡旋阻力,使风速急剧减小,导致雪粒的大量堆积。堆积形态多种多样,如雪檐、雪堤、雪丘、雪舌、波浪式雪堆等。
类型和分布依据雪粒的吹扬高度、吹雪的强度及对能见度的影响,可分成3类:
(1)低吹雪,指地面上的雪被气流吹起贴地运行,吹扬高度在 2米以下。
(2)高吹雪,指较强气流将地面雪卷起,吹扬高度达2米以上,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
(3)暴风雪,指大量的雪随暴风飘行,风速达17.2米/秒以上,伴有强烈降温,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天空是否有降雪难以判定)。风吹雪既有季节性的,也有全年不停的风吹雪。
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格陵兰及南极冰盖等地区,而且频繁出现。中国分布在西北、内蒙古、东北、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
危害和预防风吹雪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工矿建设和农牧业生产。如1978年2月新英格兰暴风雪,造成10亿美元的损失。1985年10月,吹雪灾害影响青藏高原,受灾面积相北中国的江苏和山东两省面积之和。目前,中国已在风吹雪物理研究等方面取得进展,并在野外观测、风洞模拟实验及大型防护工程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效,总结出“导”(各种型式和规格的导雪设施,如下导风栅等,图2)“改”(提高路基、修善边坡、开挖储雪场等)、“阻”(不同规格和结构的阻雪栅和防雪林等)、“除”(机械除雪与物理化学融雪)等一套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