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anshanshipianyan
[外文]:glaucophane schist
以含蓝闪石类矿物为特征的高压变质岩。又称蓝片岩。可以有黑硬绿泥石、绿泥石、钠长石、白云母、石英、绿帘石、硬玉和硬柱石,有时含阳起石、黝帘石和石榴子石。一般为细粒粒状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原岩主要为基性火山岩和硬砂岩。常与绿片岩、榴辉岩等共生。蓝闪石片岩一般认为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高压可由埋深、构造埋深(由于推覆体叠置引起)或起液压(由快速加热产生的液体超压或缓冲高压釜效应)所引起,形成温度在250~400℃之间,压力为0.5~1×109帕。蓝闪石片岩常呈不连续和高度变形的带状产出。主要出现于中、新生代的高压变质带中,在环太平洋褶皱带的日本、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智利等均有分布,中国主要出现在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一带。它们通常作为双变质带的高压部分出现,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或岛弧俯冲到一定深度形成的。但部分蓝闪石片岩也可形成于较老的地质时期(加里东期、晚元古期),其地质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