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介绍

关于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介绍,第1张

关于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介绍

[拼音]:Shehui Wenhua Lishi Xuepai

[外文]:Social-Cultural-Historical School

在苏联形成的以Л.С.维戈茨基、Α.Н.列昂节夫和Α.Р.鲁利亚为首的心理学派别,也称为维列鲁学派。苏联许多心理学家如:Π.Я.加尔佩林、Β.Β.达维多夫、Л.Β.赞科夫、Α.Β.扎波罗热茨、Π.И.津琴科以及Д.Β.埃利科宁等都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大体形成于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期。十月革命后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开展了一场清除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影响的斗争。维戈茨基一方面积极参与心理学界反对以г.И.切尔帕诺夫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心理学的论战,同时也进行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尝试。这样,他便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针对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维戈茨基对人的高级心理功能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反对心理学中排除人的意识的研究倾向。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功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为了解释人的高级心理功能实现的具体机制,他提出了工具理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一种是石刀、石斧乃至现代机器的物质工具,人运用这种工具进行物质生产、劳动 *** 作,人由于使用了物质工具,才最后脱离了动物世界;另一种则是符号、词乃至语言的精神工具,人运用这种工具进行精神生产、心理 *** 作。动物没有也不可能有这种精神工具,所以它们的心理功能只能永远停留在低级的水平上。人有了这种精神工具,就使他们的心理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上升到高级的阶段。精神工具也象物质工具一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起初只是一些极为简单的符号、记号,后来便出现了语言、文字。精神工具越复杂,精神生产、心理 *** 作的内部技术也就越高级。然而精神工具是随着物质工具的使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精神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物质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说明精神工具的运用如使心理功能发生质的变化,他提出了中介结构理论。认为一切低级的心理功能从其结构而言都是直接的,但是高级心理功能在结构上则多了一个中介环节,因而使他们具有间接的性质。以识记为例:动物的识记是建立A-B的直接联想过程,而人的识记则是通过了精神工具X,从而建立A-X-B的间接的联想过程(见图)。

维戈茨基认为,高级心理功能具有一系列根本不同于低级心理功能的特征:

(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功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3)它们实现的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维戈茨基认为低级心理功能与高级心理功能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种系发展与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然而在人的个体发展过程中这两种不同的心理功能却交织、融合在一起,这就给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使之不是犯生物学化的错误就是犯庸俗社会学化的错误,因此,他认为心理学十分迫切地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

维戈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在苏联30年代后期曾一度遭受严厉的批判。然而维戈茨基的两位同事列昂节夫和鲁利亚为发展这一学派仍继续坚持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维戈茨基的理论,把它提到了新的高度,最后形成社会文化历史学派。60年代以来,维戈茨基的著作又得以重新出版,1982年出版了他的心理学全集(共6卷),使这个学派的影响不断扩大。

针对维戈茨基对活动在人的高级心理功能的产生和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缺乏充实的研究这一缺点,列昂节夫从 30 年代起就致力于这种研究。虽然维戈茨基也曾多次提到交往在高级心理功能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交往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但是,他的研究是不够的。到30年代中期,С.Л.鲁宾斯坦明确地提出了意识与活动统一的原则以批判资产阶级心理学思想在苏联的影响,因为内省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都是以意识与活动的割裂为特点的。然而对活动问题的系统的科学研究则是从列昂节夫开始的。他对活动的基本观点是:

(1)对象性原则是他的活动心理学理论的核心。认为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没有对象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对象就是指动作所指向的客体,是指主体对它采取某种态度、与之发生某种关系的东西。活动的对象有两种:一是制约着活动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二是调节活动的客观事物的心理映象;

(2)需要是具体活动的前提、内部条件,同时又是活动的调节器。活动总是由需要加以推动的,人通过活动改变客体使其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在人的活动中包含着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

(3)心理映象的产生不应该单纯是由客体影响的结果,而是主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离开了完整的活动系统,就无法了解人的心理反映;

(4)活动可分为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从发生上说外部活动是最原初的,内部活动起源于外部活动,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内部活动则又通过外部活动而外化。由此可见,这两种活动通过内化与外化是可以相互过渡的,这是因为这两种活动具有共同的结构,心理学既要研究内部活动也要研究外部活动。

苏联心理学界评论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克服了一些心理学流派的机械主义的反映观和把人看成只能消极适应环境的错误观点,从而充实与丰富了维戈茨基的心理学思想。

针对维戈茨基对人的高级心理功能的物质本体缺乏研究这一缺点,他的另一位学生鲁利亚根据他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为神经心理学带来突破性进展。维戈茨基在他逝世前不久写了《心理学与关于心理功能的定位学说》。他既反对那种根本否定高级心理功能的脑定位的唯心主义思想(如C.S.谢灵顿等人),也反对那种把心理功能的脑定位问题简单化或绝对化的作法。他认为高级心理功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复杂的功能系统,因此,把高级心理功能的定位机械地局限在脑皮层的某一狭小的部位是毫无根据的。他提出了关于高级心理功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理论。鲁利亚从维戈茨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功能系统的新概念以代替过去那种局部的“功能定位”的旧概念,他认为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人脑各个部位协同活动的结果。据此,他把人脑划分为3个功能联合区,每个联合区在高级心理功能的产生过程中既执行自身特定的功能,又彼此相互协同工作(见神经心理学)。

列昂节夫和鲁利亚虽然各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却有共同的特点:

(1)都是紧密地联系高级心理功能、意识进行的;

(2)都是从心理功能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出发的。

此外,加尔佩林也进一步发展了维戈茨基的内化学说,赞科夫等人的教学心理实验所取得的成就导致了苏联小学学制的改革,他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同样也是在维戈茨基思想的指引下进行的。

维戈茨基的学生们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弥补了他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不足,从而把它提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是参与这个学派的成员的一切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人的高级心理功能的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因此,把它称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60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