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aifeng
[外文]:typhoon
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暖心气旋性涡旋,是一种热带气旋(见彩图)。
台风的水平尺度约几百公里至上千公里,铅直尺度可从地面直达平流层低层,是一种深厚的天气系统。台风中心气压很低,一般在990~870百帕之间,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速一般为30~50米/秒,有时可超过80米/秒。强风引起的巨大海浪,可对海洋船舶造成很大破坏;当台风移近海岸时,狂风可引起大范围巨大的海潮(见风暴潮),冲击沿海城镇。台风中心经过的地区常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日雨量可高达1600毫米,造成大范围洪涝。
关于台风,在中国早有记载,在刘宋沈怀远所撰的《南越志》中就记述了:“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其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在此所称的飓风即台风。至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台湾诸罗县知县季麒光著《风说》,称“夏至后必有北风,必有信”,并称“风起而雨随之越三四日即倏来。少则昼夜,多则三日”。“五六七八月发者为。”这不仅是“”字最早的文字记载,而且记述了台风出现的季节,侵袭时间的长短,以及雨随风而来的现象。
各地对台风的称呼和强弱划分各不相同。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习惯上称为台风。按中国气象部门规定,中心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7米/秒(风力12级以上)称为强台风,风速在17.2~32.6米/秒(8~11级)的称为台风,风速小于或等于17.1米/秒(7级以下)的称为热带低压。发生在北太平洋东部和大西洋的,风力在12级以上的称为飓风,风力在8~11级的称为热带风暴,7级以下的称为热带低压。发生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称为气旋性风暴(风力8级以上)和低压(7级以下)。发生在南半球的称为热带气旋(8级以上)和热带扰动(7级以下),有时统称为威烈威烈(willy willy)。
在台风发生的季节,可在同一洋面上同时出现几个台风,为了更好地识别和追踪台风,常对每个台风命名和编号。1951年美国气象部门首先对飓风进行命名,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东北太平洋等地区,也制订了各自命名的飓风表。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南海的台风,中国和日本都采用编号的办法来识别。中国规定:凡出现在东经150°以西、赤道以北的台风,按出现顺序编号。如1974年第 1号台风即编为7401。日本则对进入东经180°以西、赤道以北的台风进行编号。
结构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包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三个区域;铅直方向可以分为低空流入层(大约在 1公里以下)、高空流出层(大致在10公里以上)和中间上升气流层(1公里到10公里附近)三个层次(图1)。
在台风外围的低层,有数支同台风区等压线呈10°~20°交角的螺旋状气流卷入台风区,辐合上升,促使对流云系(见云)发展,形成台风外层区的外云带和内云带;相应云系有数条螺旋状雨带。按角动量守恒原理,卷入气流越向台风内部旋进,切向风速也越来越大,在离台风中心的一定距离处,气压梯度力同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平衡(见大气运动的平衡状态),气流不再旋进,于是大量的潮湿空气被迫强烈上升,形成环绕中心的高耸云墙,组成云墙的积雨云顶可高达19公里,这就是云墙区。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由于云墙区内的水汽大量凝结,释放的凝结潜热增暖了空气柱,使地面气压急剧下降,低层径向气压梯度加大。而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的减弱,气压梯度力不再同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平衡,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只有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这就是台风眼区。台风眼半径约在10~70公里之间,平均约25公里。云墙区的潜热释放增温和台风眼区的下沉增温,使台风成为一个暖心的低压系统。
形成条件和发生源地一般认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有可能形成台风:
(1)存在一个广阔的高温洋面。海温必须大于26~27°C,这样才能造成洋面空气始终维持高温高湿状态,由此形成中、低层空气层结不稳定(见大气静力稳定度)。
(2)当地的科里奥利参数(f =2ωsinφ,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 为纬度)要大于一定的数值以保证初生的气旋性环流不致减弱。所以,赤道(φ=0)不会形成台风,一般形成区域离赤道约 5个纬度以上。
(3)基本气流铅直切变要小。这样才不致使凝结潜热被高层强风吹向远方,而能集中于同一铅直气柱中,有利于暖心的形成。根据统计,台风多形成于200百帕和850百帕等压面间风速差小于 10米/秒的地区。
(4)低空有较稳定的辐合流场或高空有较强的稳定的辐散流场。例如:热带辐合带中,南侧强西南气流和北侧强东北气流的汇合区,东风波、高空反气旋前部等区域,就满足这个条件,是最容易形成台风的区域。在暖季,在太平洋西部地区常能满足上述四个条件,这个地区是形成台风最多的地区,每年发生的台风个数占全球总个数的36%。全球主要的台风发生源地还有:北太平洋东部(16%),北大西洋(11%),南太平洋(11%),南印度洋西部(10%),南印度洋东部(3%),孟加拉湾(10%),阿拉伯海(3%)。若按中国气象部门的标准统计,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地区每年平均发生台风的个数约为28.8。影响中国的台风发源地大致有三个:
(1)菲律宾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的洋面。
(2)马里亚纳群岛和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
(3)南海海面。就季节来说,台风多发生于暖季。例如:北太平洋西部地区,8月最多, 2月最少,6~10月占全年的75%;孟加拉湾则集中于6月、9月和10月。
发展机制台风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重要的是台风暖心的形成。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暖心是由低空大量潮湿气流辐合上升,在中、高层释放的凝结潜热,使空气加热而形成的。有些学者曾经提出过一种“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机制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在热带对流层中、下部经常处于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当低空出现气旋性环流时,由于摩擦作用,可以在大气边界层内造成摩擦辐合,使水汽通过边界层顶向上输送,在中、上部凝结,释放的潜热使中心变暖;这时地面气压下降,气旋性环流加强,进一步促使摩擦辐合加大,向上输送的水汽增多,再继续促使对流层中、上部加热,地面气压继续下降。如此循环,就形成了台风。有些学者对上述学说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台风增暖的能量,主要不是来自对流云中水汽凝结潜热的加热,而是各云块间下沉时的绝热增温作用。其事实根据之一是在台风的发生阶段,台风中心经常不在对流云区而是在云外晴空区。
路径和预报台风路径是十分复杂的,最常风的是抛物线型路径。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大致有三条:
(1)偏西。台风进入南海后继续西移,或在中国广东、福建登陆;
(2)西偏北。在中国福建、浙江登陆;
(3)先偏西行,然后在海上转向偏北、偏东呈抛物线型(图2)。
影响台风路径的因素主要有四种:
(1)台风的内力(有使台风向高纬和偏西方向的趋势)和内部偏心(有使台风沿台风内最强风的方向移动的趋势)的作用。
(2)大范围基本气流(一般指 500百帕等压面上的气流)的引导作用。
(3)台风和四周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如台风靠近长波槽时,槽对其产生的吸附作用;又如双台风的相互旋转作用等。
(4)洋面温度的影响。如台风有绕过冷洋面向暖洋面移动的趋向。
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方法,基本可分为三大类:
(1)天气图预报方法。包括卫星云图、气象雷达回波的使用。
(2)统计预报方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采用合理的前期气象因子作出统计预报方程。有一种相似的统计预报方法,即利用相似因子找出历史上出现过的相似路径,以这些相似路径作出概率最大的预报路径。这种相似方法预报准确率比较稳定,已为许多国家采用。
(3)流体动力学的数值天气预报方法。目前大都采用一层的正压原始方程模式,把台风当作点涡来处理。此外,还有多层的斜压模式和考虑台风内部结构的模式等(见大气模式)。
为减少台风灾害,除了研究台风的预报外,还进行了人工影响台风的实验研究(见人工削弱台风)。
- 参考书目
- 陈联寿、丁一汇著:《西太平洋台风概论》,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
- E.帕尔门、C.W.牛顿著,程纯枢等译:《大气环流系统》,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E.Palmén,C.W.Newton,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ystems,Academic Press,New York,1969.)
- H.Riehl, Climate and Weather in the Tropic,Academic Press,London,1979.
参考文章
- 浙江上虞:葡萄园台风过后管理技术意见果树园艺
- 棉田如何防御和补救台风灾害?经济作物
- 台风过后鳗鱼养殖应注意事项水产/渔业
- 台风、暴雨后水产养殖管理指导意见水产/渔业
- 番木瓜躺着生长过了台风关果树园艺
- 台风后如何做好“双低”油菜直播栽培经济作物
- 台风过后玉米的管理粮食作物
- 台风暴雨灾后水产养殖恢复生产技术要点水产/渔业
- 水稻和旱粮等农作物台风过后管理措施粮食作物
- 台风过后如何为花卉做好挽救措施观赏园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