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底扇介绍

关于海底扇介绍,第1张

关于海底扇介绍

[拼音]:haidishan

[外文]:submarine fan

发育于大陆坡麓,被沉积物覆盖,向海缓斜的扇形地。海底扇多展布于海底峡谷前缘,主要由峡谷运来的大量沉积物在峡谷口外堆积而成。海底扇亦称深海扇,旧称海底三角洲。

海底扇可分为4个单元:

(1)上部扇带,其剖面呈上凹形,坡度陡达1/100,表面有一条具天然堤的深切的沟谷。

(2)中部扇带,剖面呈上凸形,坡度较缓(1/500),为放射形海底扇沉积最厚的鼓起部分,亦称叠覆扇。海底谷弯曲,汊道众多,天然堤发育较差。

(3)下部扇带,其剖面呈上凹形,坡度更缓(1/1000),表面光滑而微有起伏,发育了许多辫状宽浅的谷系。

(4)末端扇缘,为扇的外部与深海平原交接处,表面平整,被一些窄小的缓斜沟谷所穿切。

海底扇有多种沉积类型:

(1)碎屑流堆积,为杂乱、分选差的砂和砾,见于峡谷出口和上部扇带的谷中;

(2)液化流或粒屑流堆积,为分选较好,有少量杂基的砂和砾,主要见于上部扇带的谷中;

(3)浊流层序底部的A层和B层,是从高流态浊流中沉积下来的,发育于中部和下部扇带的谷中;

(4)浊流层序的C层和D层,是从低流态浊流中沉积下来的,发育于扇谷内部和扇谷外侧(包括天然堤);

(5)半远洋沉积,为陆源泥和粉砂,以及生物源物质,主要由低密度浊流、云雾状层、等深线流等悬浮机制搬运,分布在扇谷间、下部扇带和扇缘。总的看来,扇谷内沉积物粒度较粗,扇谷间沉积物粒度较细;顺坡而下,碎屑物的最大粒径、砂的含量及浊流底部层序的厚度均逐渐减小。泥和粉砂质泥以夹层形式见于所有环境,但随着远离扇谷及往外缘方向,泥层愈广、愈厚。海底扇沉积物中常含有植物和浅水生物的残骸,浊流是最主要的搬运和沉积营力。

浊流流经上部扇带的谷道,有时可溢出天然堤发生沉积。至中部扇带,浊流四散,流速降低便发生大规模的沉积。之后,一些细粒物质可被漫流携至下部扇带和扇缘沉积下来。在旧的扇谷被堵塞时,强烈的浊流可使原先的天然堤溃决,形成新的具有天然堤的扇谷和新的叠覆扇。在此过程中,小型扇谷汊道更频繁地发生迁移,老的谷道被废弃,形成新的谷道,海底扇逐渐向上和向海加积,最终形成较均一的半圆锥形沉积体。海底扇是世界大洋中最庞大的陆源沉积体。一个中等大小的海底扇,沉积厚度约0.5~3公里。世界上最大的海底扇──孟加拉深海扇,长达2000多公里,宽1000公里,最大厚度达12公里以上,沉积物体积约 500万立方公里。其沉积物由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提供,由浊流经海底峡谷输入海底扇。这两条河流输入海洋的沉积物数量高达22亿吨/年,在全世界河流中首屈一指。孟加拉深海扇有曲流和辫状的扇谷网络,扇谷规模巨大,内部构造复杂,在两侧的天然堤范围内,可有数条活跃的次一级扇谷。

海底扇的大小、厚度和形态主要与输入沉积物数量的多少有关,在大河外侧常有大型海底扇发育。第四纪冰期低海面时,大量陆源物质直接进入海底峡谷,形成了许多规模巨大的海底扇。构造运动和地理环境对海底扇的发育也有影响。山系和物源区抬升,剥蚀速度增大,会导致海底扇沉积速度加快,孟加拉海底扇的快速增长即与喜马拉雅山的强烈抬升有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66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