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zhen maidong
[外文]:microseisms
由非地震原因引起的一种比较规则且带有周期特征的微小地面振动,简称脉动。它们在地震图上表现为连续的扰动,成为地震波的一种背景干扰。按其振动周期,脉动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脉动的周期小于2秒,它主要是由局部现象引起的,如由交通运输、机器运转,或由局部风和暴雨引起的地面振动。第二类脉动的周期一般为2~10秒,延续时间可达十余小时。这类脉动常在广大地区内同时出现,表现出非常相似的特点,如最大振幅和明显的振幅改变几乎同时发生。这类脉动在沿海地区引起的最大地面振动为10-3厘米量级,而在内陆地区则很少超过10-4厘米。脉动波的性质尚不十分清楚,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由瑞利波和洛夫波组成,包括高阶振型(见地球自由振荡)。第二类脉动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一为海岸冲击理论,认为脉动是激烈的碎浪冲击陡峭海岸造成的;一为气旋理论,认为脉动是由靠近风暴中心地区的大气振动所激发;1950年朗格特-希金斯(Longuet-Higgins)把海岸效应和气旋效应统一起来,认为脉动是当海上形成强大的海水驻波时,波下的压力无衰减地传至海底产生的。按此理论,观测到的脉动周期为驻波周期的一半。
通常用三角台网或台阵观测脉动,测定脉动波传来的方向,由此可以追踪海上风暴中心的移动,用于台风的预报。利用脉动波周期、振幅的变化,还可研究地表层的结构和性质。
除上述脉动源外,还有内源脉动,一般在活火山附近可观测到此类脉动,它是由地下熔融岩浆的运动造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