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达加斯加介绍

关于马达加斯加介绍,第1张

关于马达加斯加介绍

[拼音]:Madajiasijia

[外文]:Madagascar/Madagasikara

非洲最大岛国。在大陆东南印度洋中,隔莫桑比克海峡与大陆相望,最近距离约 400公里。地处印度洋西部航运要冲,战略位置重要。领土由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岛和邻近小岛组成,面积62.7万平方公里。人口973.1万(1984)。全国划分为6个省,首都塔那那利佛

自然条件

地质上是非洲古陆的一部分,因断裂与大陆分离而成岛,地质基础与南部非洲相似。马达加斯加岛地形由3部分组成:

(1)中央高原南北绵延1160公里,中段最宽处386公里,海拔1000~2600米,是全岛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高原上多火成岩山块,北部有察拉塔纳纳山块,其中马鲁穆库特鲁山海拔2876米,是全岛最高峰;中、南部有安卡拉特拉山块和安德林吉特拉山块。

(2)中央高原往西,地势逐渐下降,由海拔500~1000米的低高原过渡为200~500米的丘陵地带;最西是沿海平原,北起纳林达湾,南达安布文贝,宽度在96~202公里之间。全岛重要河流均分布在中央高原以西,有曼戈基河、齐里比希纳河、贝齐布卡河等。河床坡降大,多急流、瀑布,富水力资源。河流冲积平原和谷地是重要农业区。

(3)中央高原往东,地势陡峻,以一级或二级断崖降落到狭长的沿海平原。平原宽16~80公里,为许多短急河流所分割,是富庶的农业地带。近海处断续的沼泽和潟湖经疏通而成潘加兰运河,是南北重要通道。

以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各地差异明显,气温自高原向沿海增高,降雨自东向西和自北向南减少。11月至翌年4月为湿热季,5~10月是凉爽季。年平均气温17~27℃。12月最热,平均气温24~31℃;7月最冷,平均气温13~22℃。东部受湿润的信风影响,终年多雨,年降水量1500~3500毫米;中央高原、西北部和西部年降水量减少到1000~1800毫米,干湿季分明,全年雨量90%以上集中在雨季;西南部降雨最少,图莱亚尔年降水量只有300多毫米,而年蒸发量达1800毫米以上。湿热季盛行气旋和雷暴,常造成灾害。

动植物自成区系。植物多特有种,著名的有旅人蕉、凤兰和露兜树等。植被区域差异与气候相适应,东部为热带雨林,中央高原和西部平原以热带稀树草原占优势,其间居民点周围可见较稠密的森林,西南部和南部多为热带干草原。

居民和发展简史

人口增长较快,20世纪80年代人口增长率2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5人。人口分布地区差异很大。从塔那那利佛到菲亚纳兰楚阿之间和马任加以南地区人口稠密,约占总人口1/3以上;其余广大地域人口稀疏。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大城市很少。居民98%以上是非洲人和印度尼西亚人等混血的马达加斯加人(马尔加什人),另有少数科摩罗人、欧洲人、印度人等。马达加斯加人包括梅里纳族、贝齐米萨拉卡族、贝齐寮族、齐米赫蒂族等,文化上与印度尼西亚有广泛的联系(包括种稻方法和崇拜祖先等习俗)。通用马达加斯加语。官方语言为法语。居民55%信奉原始宗教,40%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余信奉伊斯兰教。

公元前开始陆续有印度尼西亚人等移居岛上,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等迁入。14世纪初,梅里纳人在岛上建立伊麦里那国,定都塔那那利佛,当时农业已有发展,并与非洲东岸有贸易往来,以后又出现精巧的手工业。16世纪起,葡萄牙、英国和法国殖民者曾先后入侵,在东海岸陶拉纳鲁、安通吉尔湾和塔马塔夫等地建立殖民据点,但都被马达加斯加人所清除。19世纪王国版图几乎扩及全岛,为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独立,开始兴办工矿业,包括采矿、冶铁、武器制造、火药和某些轻工业以及兴建贸易港口等,又引种香荚兰、咖啡、葡萄和其他水果;同时并多次挫败殖民者的侵略。19世纪末英、法殖民者又多次入侵,1896年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1960年6月26日获得独立,建立马尔加什共和国。1975年12月改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

经济地理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98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20美元。农业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1981年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35%。1982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1.7%,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84%。1981年耕地面积304.5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4.9%。种植业为主体。作物种类繁多,有些作物在非洲甚至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低,多数作物单产低于非洲平均水平。粮食生产正常年景基本自给,主要有稻谷、木薯和玉米。稻谷是主粮,种植历史久,仅次于埃及为非洲第二大稻米生产国。1982年收获面积120万公顷,产量199.9万吨,单产低,每公顷不足1700千克。主要分布在中央高原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平原和西北部的贝齐布卡河、索菲亚河三角洲平原(见彩图)。

木薯是农村居民重要口粮,分布很广,东部和西北部较多。玉米以西部平原和北部迭戈苏亚雷斯分布最普遍。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香料、甘蔗、香蕉、棉花、花生等。前4种集中在东岸和西北岸沿海及岛屿,后2 种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和河谷中。咖啡是首要出口作物,以罗伯斯塔种为主,近年来生产停滞,产量在8万吨左右。香料一向是重要出口物资之一,主要有丁香和华尼拉果,丁香产量仅次于坦桑尼亚居世界第二位;华尼拉果为高级香精的原料,是马达加斯加特产,占世界总产量80%,出口值仅次于咖啡。甘蔗种植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展迅速,年产粗糖约11万吨,食糖自给有余。香蕉发展也快,1974~1976年平均年产42.3万吨(1982年降至28万吨),大量销往法国。其他经济作物有剑麻、胡椒、拉菲亚麻、椰子、油棕、可可、烟叶、茶叶、菠萝、柑橘等。胡椒和拉菲亚麻系传统作物,质量好,产量居非洲首位,除自给外有大量出口。

境内草场广阔,无萃萃蝇为害,发展畜牧业条件良好。1981年有永久牧场34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54.2%。以养牛业为主,素有“牛之国”之称。牛存栏数1982年为1015万头,居非洲前列。西部图莱亚尔省是重要养牛区,其次是中央高原。用传统方式饲养,绝大部分为瘤牛(驼峰牛),体型矮小,肉乳产品率和商品率都不高,平均屠宰率只10%左右,另在塔那那利佛和马任加附近兴办集约经营的牧场,其他城市郊区和交通线附近肉牛和奶牛饲养业发展较快。1982年牛肉产量13.1万吨,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有出口。其他牲畜数量较少,1982年有羊211万头,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猪72万头,主要为农业区副业。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20%以上,富红木、黑檀木等名贵林木。因砍伐过度,又乏抚育措施,有些林产品还靠进口,近年已开始大规模造林计划。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尚待开发利用。

独立后工业生产有发展,但由于能源不足,技术资金缺乏,发展规模和生产水平均有限。1981年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14%。工业主要分布在少数城市和沿海港口,以塔那那利佛、安齐拉贝、塔马塔夫、马任加和迭戈苏亚雷斯最集中。部门结构中农产加工和食品工业占优势,有碾米、榨油、咖啡加工、制糖、肉类和水果罐头、饮料等。大型现代化制糖和肉类加工企业分布在贝岛、圣玛丽岛、安比卢贝和图莱亚尔。纺织工业发展快,马任加、安齐拉贝和塔那那利佛都有较大的棉纺厂,产品可满足国内需要。重工业薄弱,除加工能力80万吨的塔马塔夫炼油厂外,只有金属加工、机修、车辆装配和水泥等小厂。电力供应不足,装机容量仅10.12万千瓦。水力资源潜力大,现正开发中。采矿业以穆拉曼加的石墨矿和安德里亚梅纳的铬矿为主,产量均名列世界前茅;此外还少量开采铝土、云母、石英、独居石等。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通车里程2.9万公里,雨季大部分通行困难。有铁路1035公里。沿海港口以塔马塔夫和马任加最大。前者可同时接纳5艘海轮,年吞吐量155万吨,其中原油约100万吨,通过油管输往塔马塔夫炼油厂。

地区经济差异明显。一些河谷和沿海地带,土地经营集约,工业分布集中。由于陆路交通运输不便,地区间经济联系差。全国大致可分为 3个经济区:

(1)东部和西北部沿海狭长地带及沿海岛屿是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区,提供大部分的咖啡、糖、香蕉、香料等出口物资。分布着马任加和塔马塔夫等重要工商业贸易港市;

(2)中央高原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以自给性经济为主,居民主要从事养牛业和种植稻谷、玉米,是大米和牛肉、乳主要产区,首都塔那那利佛和安齐拉贝是全国两大工业中心;

(3)西部包括马任加省的大部和图莱亚尔省,人口稀少,除少数河谷地区种植稻谷、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外,其余均为粗放牧区。

参考文章

  •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马达加斯加猎鹰的名称类别、地理分布、保护现状鸟类知识
  • 马达加斯加鹞的简介、地理分布、保护现状鸟类知识
  • 马达加斯加雀鹰的名称类别、地理分布、保护现状鸟类知识
  •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纳米比亚西部同在南回归线附近,为什么一个是热带雨林气候、一个是热带沙漠气候?地理知识
  • 《马达加斯加狐猴之岛》读后感3篇600、700字读后感作文
  • 《马达加斯加》读后感5篇600、700、800字读后感作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75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