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iran baohuqu
[外文]:nature reserve
需要加以特殊保护而划定的各类自然地域。这些地域包括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天然分布区、独特的自然景观、有科学价值的自然历史遗迹,以及重要的自然风景区和水源涵养区等。
意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是无条件地保持自然生态系统或恢复天然的原始状态,而是积极的有控制的保护、永续利用、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单纯强调开发利用或保护都是片面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必须全面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的、濒危的生物物种常常是自然保护区建立的首要目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在于:
(1)提供自然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为研究自然环境变化的客观规律及其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后果提供评价依据,也为优化人类自然环境指明途径;
(2)作为生物物种及其群体的自然贮存库,特别是稀有的或濒危的生物物种,为探索人类未来的需要提供基本资料;
(3)作为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永续利用的天然实验室、环境监测和各种定位试验的研究场所;
(4)对于稳定自然环境结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保持良性生态循环等起着积极作用;
(5)作为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教育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场所。
产生与发展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见彩图)。
此,自然保护区工作开始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1948年,由各国政府、非官方机构、科学工作者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专家联合组成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其宗旨是促进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及持续性的资源运用,密切注视世界各地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类情况,制订策略性和纲领性的自然资源保护行动计划,促使和协助各国政府及有关团体采取合作行动。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成立。翌年,在开展国际生物计划中,成立了陆地群落保护部(CP),负责组织和协调国际间自然保护区研究工作。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曾先后拨款资助130多个国家进行2000多个保护自然的项目,并促使有关方面关注自然环境受严重破坏的情况,采取适当措施来应付自然保护的需要,以保护地球上生物必不可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过程。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成立,其任务是掌握世界环境状况,确保各国政府对不断涌现的国际性环境问题给予适当重视,为现代人及其后代的利益保护自然环境。同时,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生物圈保护区网,到80年代初已有40多个国家提出近180个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大部分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1980年3月5日,中、日、美、英、法、苏等30多个国家同时在各自的首都公布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标志着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已进入全球性行动的新时代,自然保护成为世界性建设的重要部分。
中国系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后,在云南西双版纳、内蒙古大兴安岭、吉林长白山、广西花坪、湖南莽山、四川王朗等地建立了一批保护各种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1980年1月,长白山、卧龙和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见彩图)正式参加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网。同年,中国以环境科学学会名义参加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1983年在新疆建立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以高寒荒漠野生动物野驴、野牦牛等为主要保护对象。至1985年底,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有333个,总面积约19.33万平方公里。其中,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329个,属于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有30个。至1988年底,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达400多个。
选定与规划自然保护区的选定与规划,遵循生物-地理系统原则和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原则。自然保护区选择的条件,主要是:
(1)地球表面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自然生态系统,包括保持原始状态的、深受人类影响的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2)特有的、珍稀的、濒危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的集中分布区;
(3)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自然历史遗迹,包括地质建造和地质剖面、古人类遗址、化石产地等;
(4)对维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有特殊重要意义而需要加以保护的地区;
(5)独特的自然景观、天然风景区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
自然保护区的评价标准,通常考虑的有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自然性、美感性、潜在的保护价值、记录历史和面积大小等。自然保护区的选择条件与评价标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要求有明显差别,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布局以评价标准为基础。对于有经济价值的或其他有用生物资源的野生近亲动植物及其栖所、濒危的或独有的物种栖所、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具有一个完整系列的自然生态系统,都优先考虑予以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的确定,决定于保护对象的特点和保护的目标。例如,生物保护区不仅要保护生物,同时还要有能维持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当外界环境改变时,要有足够的范围不受影响或很少受影响。因此,一般面积大的保护区比小的优越,集中成片的较分散断续的有利。为了使保护对象不致受到有害的冲击,并考虑到科学研究、教学与旅游的需要,自然保护区一般划有核心区(绝对保护区)和缓冲区(相对保护区)。核心区是开展生态系统研究的基地,需要严加保护,使其不受人为的干扰和破坏。缓冲区设置在核心区外围,是半开发地区,在不破坏原有环境的前提下,可施行有限制性的经营活动和改造试验。
类型通常以保护对象划分自然保护区类型。
(1)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代表不同地带的自然生态系统,如中国广东海南岛和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贵州梵净山和福建武夷山等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吉林长白山和河北小五台山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新疆哈纳斯和黑龙江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保护区,以及加拿大的克卢恩(见彩图)、扎伊尔的马伊科等。
(2)特有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如中国广西岗喀斯特热带雨林、新疆胡杨林、内蒙古红皮云杉林、青海鸟岛、辽宁老铁山蛇岛等,以及荷兰的格立逊尼斯岛和斐济的海洋生物保护区。
(3)珍稀的或濒危的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如中国四川王朗熊猫(见彩图)、湖北神农架金丝猴、黑龙江扎龙丹顶鹤和七星砬子东北虎、山东潭阳天鹅、广东海南岛长臂猿和海南坡鹿、黑龙江原始红松林、浙江凤阳山白豆杉、广西花坪银杉、贵州雷公山秃杉、胡北利川县水杉和珙桐(见彩图),以及南非克鲁杰和澳大利亚塔内密沙漠野生资源保护区等。
(4)典型的自然景观和特殊的风景自然保护区,如中国黑龙江五大莲池(见彩图)、吉林长白山、四川峨嵋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贵州黄果树瀑布(见彩图)、新疆天池和托木尔峰、四川九寨沟(见彩图),以及澳大利亚库斯休斯库和加拿大落基山公园等保护区。
(5)有特殊科学意义的自然历史遗址保护区,如中国云南玉龙雪山的古冰川遗迹,天津滨海贝壳堤古海岸遗迹,北京周口店古猿人遗址等。
事实上,世界上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的内容是多样的,尽可能包含多种保护对象,例如中国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自山麓至山顶显示着从山地亚热带到山地寒带的垂直自然景观系列,还保存着称为活化石的水杉和珍奇的熊猫。
参考文章
- 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建筑与名胜
- 弗兰格尔岛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筑与名胜
- 别洛韦日斯自然保护区与比亚沃韦扎森林建筑与名胜
- 斯雷伯尔纳自然保护区建筑与名胜
- 马纳波尔斯国家公园、萨比和切俄雷自然保护区建筑与名胜
- 黥基·德·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建筑与名胜
- 马埃谷地自然保护区建筑与名胜
- 历山自然保护区(LishanNatureReserve)中国地理
- 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
- 阿德尔和泰内雷自然保护区建筑与名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