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钟健(1897~1979)介绍

关于杨钟健(1897~1979)介绍,第1张

关于杨钟健(1897~1979)介绍

[拼音]:Yang Zhongjian

字克强,中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创者。1897年6月1日生于陕西华县,1979年1月15日卒于北京。1916年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三中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预科,后入地质系,1923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次年,去德国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学习古脊椎动物学,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啮齿动物化石”(1927),是中国学者的第一部古脊椎动物学著作。1928年回国后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职,并主持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1929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此后多年,他积极从事地质古生物考察工作,北起中蒙边界,南至粤桂,东从青岛,西迄新疆,收获甚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则辗转于昆明、四川北碚等地继续从事工作。1944~1946年,赴美、英、法、瑞士等国家考察和讲学;1947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48年10月去西安任西北大学校长。1949年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1953年创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后改所,任研究员兼所长,并历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等。

他一生共发表各类著作674篇(部),其中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了专著多种。著述范围涉及地层古生物学、地质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等。早期,主要偏重于古哺乳动物和新生代地层的研究,发表了《中国北方新生代后期之哺乳动物化石》、《周口店第一地点之偶蹄类化石》、《周口店中国猿人地点之小哺乳动物化石》、《山西、河南之哺乳动物化石》等科学论文,为中国古哺乳动物和新生代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3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转到古爬行动物和中生代地层的研究,诸如对新疆、山西三叠纪爬行动物和四川、新疆、内蒙古侏罗-白垩纪恐龙的研究等,均为中国的开拓性工作。他的有关二齿兽类的研究,对阐明古动物地理和“大陆漂移说”,有重要价值。自抗日战争到1949年,他的大部分工作主要是围绕着云南“禄丰蜥龙动物群”这一课题开展的,先后发表了3本专著和20多篇论文,涉及恐龙、鳄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和原始哺乳动物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有关云南卞氏兽(Bienotherium yunnanensis)研究,更是闻名于世。1949年后,他全力投入古爬行动物的研究,几乎涉及这类动物的各个主要门类和方面。他对青岛龙、鹦鹉嘴龙、马门溪龙等的研究,恐龙蛋和恐龙足印化石的研究,以及对假鳄类、水生爬行动物和翼龙化石的研究等,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爬行动物化石材料最丰富多样和最重要的一个地区。50年代,他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及其地层的研究提出了长远的任务和方向,概括为“两种堆积”(北方的“土状堆积”和南方的“红层”)和“四个起源”(鱼类、哺乳类、灵长类和人类的起源),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是英国林奈学会会员,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的名誉会员,莫斯科自然博物馆协会的名誉会员。并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77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