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踝节目介绍

关于踝节目介绍,第1张

关于踝节目介绍

[拼音]:huaijie mu

[外文]:Condylarthra

已绝灭的古代有蹄哺乳动物中最原始也最一般化的1类。以杂食或草食为主。脑小。所有的牙齿都存在。齿冠低。上臼齿呈圆的三角形或方形,具5或6个主尖。下臼齿具4个主尖,三角座不高,下第三臼齿的第三叶短或缺。后面的前臼齿简单或稍稍臼齿化,前面的前臼齿、犬齿和门齿简单,很少区别,通常呈连续系列。肱骨具滑车上窝和内上踝孔,尺骨体宽而粗壮,股骨具第三转子,腓骨完全与胫骨分开。腕骨呈适度交错排列,跗骨呈交错排列。距骨颈明显,距骨头圆凸,多数具距骨孔,脚五趾,蹄趾窄,像爪或增大成蹄。

踝节类代表早期有蹄类进化的主干。最原始的踝节类出现于古新世早期,在整个古新世时很繁盛,少数延续到始新世,最晚不超过中新世。主要生活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少数种类生活在南美洲。

踝节目现包括七科:

伪齿兽科 (Phenacodontidae)是一类生活在森林或热带平原上的食植物的动物,大小如羊或稍大。头骨长而低,尾巴很长,四肢短而笨重,脚短,五趾都存在,趾的末端有蹄。牙齿通常完全。齿冠低,呈方形。上臼齿具六个尖,下臼齿四尖,下次小尖明显,颊齿形成几乎连续的系列。亚洲晚始新世,北美晚始新世和早始新世以及欧洲的早始新世地层中均发现过这一科的化石

豕齿兽科(Hyopsodontidae)是一类体形很小的动物。小如刺猬,头骨与牙齿相当原始,颊齿为连续系列,无齿缺。齿尖丘形。犬齿不分化。上臼齿具六尖,下臼齿四尖,蹄趾像爪。是一类生活在亚洲始新世和北美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的动物。

新月兽科(Meniscotheriidae),体型相当大。臼齿结构较进步,为新月形,前臼齿臼齿化。四肢短粗,具蹄。它们主要生活在北美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以及欧洲晚古新世。

褶边兽科 (Periptychidae)形体较大。颊齿齿冠低,齿尖丘形,有增加附加瘤状突起的趋势。四肢短,蹠行,趾末端具蹄,北美古新世地层中发现过它们的化石。

双阱兽科(Didolodontidae)是一类曾生活在南美晚古新世和始新世的有蹄类,牙齿特征与伪齿兽科的相似,距骨无距骨孔。

熊犬科(Arctocyonidae)是最早最原始的踝节类,很可能是其他有蹄类的祖先。它们中许多都很小,头长而低。所有牙齿都保存,臼齿大都保留原始的三楔式。背部容易弯曲,四肢较短,脚有爪,尾很长,是一种杂食动物。它们的化石主要发现在北美早古新世到早始新世、欧洲晚古新世和始新世地层中,亚洲晚古新世和晚始新世地层中也有过发现。

中兽科(Mesonychidae),这一类动物个体有强烈向大型发展的趋势,有的甚至比熊还大。具有钝的齿尖和压碎用的颊齿,脚上有扁平的指甲。在亚洲从古新世到早渐新世,北美的中古新世到始新世以及欧洲的晚古新世到早始新世的地层中都发现过它们的化石。

中国发现的踝节目化石很多,其中以中兽科的最丰富。它们最早的化石为发现于中国华南中古新统的阎汤掠中兽(Yantanglestes)、上河中兽(Dissacus shang-hoensis)和湖口兽(Hukoutherium)。另外, 在中国晚古新世和晚始新世地层中也发现过不少它们的代表。

在中国中古新世地层中还发现了许多豕齿兽科化石,如产于广东南雄盆地的原新月粤齿兽(Yuodon protose-lenoides) 和修仁古兽(Palasiodon siurenensis)和产于安徽潜山的娇齿兽(Decoredon elongetus)。

另外,伪齿兽科以及熊犬科的化石在中国也都发现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87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