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市介绍

关于北京市介绍,第1张

关于北京市介绍

[拼音]:Beijing Shi

[外文]:Beijing Shi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又是全国第2大工业基地和第2大城市。简称京。介于北纬 39°28′~41°05′,东经115°25′~117°30′。南北长约18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周围与河北省和天津市毗邻。其中城区位置恰当平原山地交接地带。西部北部群山逶迤,北连蒙古高原,西邻黄土高原;东南部平畴弥望,与华北平原连成一体,东南距渤海的直线距离150公里。西部、北部的群山,由于山脉交接、断裂、下陷和侵蚀的影响,形成一些隘口,如东北部的古北口、西北部的南口(见居庸关)、西部的青白口等;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为汉、蒙古、满各族人民交往的必经之地。现有多条铁路和公路干线通达全国各地。背山面海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北京成为中国文明古都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首都的有利条件。全市面积1.68万平方公里。1990年全市辖10区、8县。人口1035.71万,其中市区面积4568平方公里,人口699.51万。

自然条件

地质与地貌

北京西北部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燕山台褶带,它是中朝准地台的震旦系沉降区,燕山运动褶皱成山。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山地不断褶皱、断裂和抬升,同时也接受外力剥蚀;平原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北断拗,中生代末期以来不断下陷,也不断接受山地剥蚀的堆积物。北京地区正处于两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位的基础上,经受性质相反的两种外营力作用,产生了山地和平原两种地貌形态。西部山地也称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东部山地统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山地海拔一般千米左右,高峰均位于西北边境,大海坨山海拔2334米,为北京市最高峰。西山南北延伸200余公里,为古生代、中生代凹陷部分,褶皱强烈,在燕山运动影响下,形成三列平行排列的褶皱山脉,坡度较陡,切割较深,常有洪水为害;北部燕山山地褶皱较缓,但断裂发育,表现为不连续断块山脉,山坡南缘分布有断陷盆地,如延庆盆地、现密云水库所在地的燕洛盆地、平谷盆地等。西部和北部山地相会于南口附近,将北京平原合抱于山湾之中,故有“北京湾”之称。沿山地和平原交接地带,分布有一系列倾斜台地、山麓扇形地,最后过渡到冲积平原。平原地区坡度缓和,易成涝碱灾害,海拔大部在30~50米,最低处不足10米,主要由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拒马河、泃错河冲积而成。其中以永定河洪积冲积平原面积最大,北京城即坐落于永定河流出西山的冲积平原上。山地、平原兼备的地形特点,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矿产资源丰富,西山的京西煤田为全国著名煤田,东北山区的密云铁矿是重要铁矿产地,西部、北部山区的铜、金、钼、铅、锌等有色金属和萤石、滑石、石棉、耐火粘土、石灰岩等非金属矿及花岗岩、大理石等建筑材料,都有一定开采价值。平原东南部的大兴一带还有石油、天然气。

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大部地区无霜期在6个月以上,年均降水量609毫米。降水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量达1406毫米,最少年仅242毫米。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冬季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春季气温回升迅速,云量稀少,多大风;夏季当东南季风边缘摆动到北京附近时,南来的暖湿空气与北方冷空气相遇,形成7~8月高温多雨天气,对农业生产有利;秋季天高气爽,舒适宜人。各地气候有差异,长城以北的延庆和怀柔北部山区气温低,平原和山前地带气温较高。降水自东南向西北渐减,受地形影响,怀柔黑坨山前和房山、门头沟山前地带是两个多雨中心。到延庆盆地雨量明显减少。

旱涝为北京主要灾害,春旱频繁,对农业影响较大,平原洼地常有夏涝,山区多雹灾。

水文

属海河水系。 较大河流有永定河、 潮白河、北运河、泃错河、拒马河等,均自西北部山地流出,经东部平原,最后分别汇入渤海。

永定河

市境最大河流,干流长650公里,流经本市174公里,为重要水源。上游经山区,水势湍急,且多夹泥沙。到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常变,造成灾害。20世纪50年代修官厅水库,发电防洪并供北京用水。

潮白河

上游潮河与白河源于河北省北部,切穿燕山注入华北最大的密云水库,出水库后仍分道南流至密云县城南汇合,始称潮白河,下游与蓟运河相通。建有京密引水渠供首都工业和城市用水。

北运河

上游称温榆河,源于昌平县,至通县以下称北运河。曾是明清漕运航道。

土壤

地带性土壤以褐土为主。在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成土母质上,又发育了不同土类。山地从高到低分布有山地草甸土、棕壤和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800~1900米的平缓山顶、山坡。面积较小,气候寒冷,不宜耕作,但草甸植被茂盛,是良好的夏季牧场。山地棕壤分布在700~800米以上山坡。植被以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 有机质可达4~10%以上;pH值5.5~5.6,自然肥力较高,宜于森林生长。山地淋溶褐土分布在800~350米的低山、丘陵及山前洪积台地,分布广泛。pH值由微碱性到微酸性,有机质含量1~3%。植被以油松、栎类、酸枣、荆条为主,土层薄,以林果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为宜。 山地褐土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下的丘陵,植被多为旱生和半旱生草灌丛,部分垦为农田。平原地区土壤,人为影响大、熟化程度高,在山麓阶地、洪积冲积扇上部及沿山麓分布有普通褐土、碳酸盐褐土。土壤中含有矿物养分,宜耕作,但有机质含量仅1~2%,含氮量低,且缺磷。在平原东南部分布有草甸土,由于排水不良,易盐碱化,低洼地带有沼泽土分布,可种水稻。

发展简史

北京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远在50万年前,北京西南部房山区周口店已有猿人生息(见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约六七千年前,北京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出现,人类开始定居。商周时期出现燕、蓟两个小国。燕都在今房山区境,今琉璃河古城即其遗址(见琉璃河商周遗址)。蓟都蓟城位于北京市区今广安门附近。燕灭蓟后,迁都蓟城,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亦即北京城的最早前身。蓟城城址邻近古代永定河渡口,是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数条大道相汇于此。自蓟城向南可直下中原,向西北径上蒙古高原,向东北可进入东北平原,向东可达辽河下游平原。这一交通形势成为影响蓟城诞生与发展的地理基础。

随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成北方强国后,北京地区遂为燕国的核心区,蓟城亦为天下名城。燕昭王奖励百姓发展农牧业和手工业,名马、粮食、渔盐、铁器、陶器等农牧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多集中蓟城交换。秦代蓟城为广阳郡治,为秦联络东北地区之门户和边地重镇。秦都咸阳有驰道直达蓟城。自秦至唐末,蓟城始终具有重要作用。在汉族统治者势力强大时,必以蓟城为经略东北地区的基地。反之,当中原统治者势力衰弱,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乘机南下,蓟城又往往成为其进入中原的门户。和平安定时期,蓟城则成为北方贸易中心,在促进汉族与北方民族的物质文化交流上,发挥纽带作用。

秦汉时期,北京地区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西汉时,蓟城已形成中国北方的大城市。东汉时,北京地区水利事业发达,当时引水灌溉蓟城四周土地,开稻田,并植桑麻;在湖沼滨海地带,则盛产渔盐苇蒲。三国时代,蓟城属魏。为解决农田用水,在近郊兴建了戾陵遏与车箱渠,开创了北京地区水利事业的先声。隋炀帝时又开凿永济渠,沟通中原与涿郡,以利军运。在唐代,蓟城改称幽州,商业、手工业兴盛,北京地区农业生产也有进一步发展。

五代以后,蓟城开始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东北契丹族渐盛,建立辽政权。辽于今北京地区置析津府。公元938年于幽州(蓟城)设陪都,名南京。10世纪初,女真族政权金先灭辽,后灭北宋,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改南京为中都,并置大兴府。金中都的建立,开始了现今北京作为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1189年在永定河上修建卢沟桥,使京城通往南方大道畅通无阻。金朝注意开发北京地区,为这一地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都城的设计规划曾参考北宋京都汴梁的规制。将旧南京城在东、南、西三面向外大大扩展,并建有城墙三重。外围城墙周长1.87万米,略呈方形,宫城位于城中央偏南,皇宫之外即为居民区,城北为商业区。中都城东北二三公里处地势低洼,高梁河水在此渚为浅湖。金于湖畔营建大宁离宫,形成城郊风景区,即今北海公园前身。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城东北郊修建新城,名大都,亦称汗八里。于今北京地区置大都路。从此北京成为全国性都城。元代北京城规模宏伟,为解决城市用水,特别是引水济漕之需,郭守敬主持兴修白浮堰,将昌平白浮泉水及西山其他大小流泉引入大都城内接水潭,再连接通惠河以达通州。此外,又别开金水河,将玉泉山水引入大都宫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宫苑及大都城用水和通惠河水源问题。由于京杭运河的通航和海上运输发展,加强了中国南北部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大都城贸易繁荣。明初,为加强北方防御,决定将首都从南京迁来此地。1403年称都城为北京,这是北京城定名的由来。明朝对北京建筑精心设计规划,共分内城和外城,成现在的凸字形,基本形成现今北京城的轮廓。内城中央为皇城,即紫禁城。内城中轴线明显,街道整齐地沿中轴线平行或垂直排列,井然有序。外城街巷则为自然形成,多为曲折小巷和斜街。明代北京商业繁荣,正阳门内外、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和钟鼓楼一带,均为繁华市场。隆福寺、护国寺、东岳庙、白云观等处,定期举行庙会,亦为物资交流中心。全国各地商货从水路、陆路源源进京。京杭运河是沟通京城与江南经济发达区的交通命脉,邻近北京的一段出现了河西务、张家湾、通州等繁忙的水陆码头。明代北京周围地区也得到进一步开发。当时曾从山西、山东等地大批移民至此屯田耕种,农业有较大发展,村落成批涌现,奠定了现今北京郊区村落分布的基本格局。

1644年清朝自沈阳迁都北京。清代沿用明北京城,仅于紫禁城内外及西苑一带有所修建,并于城外西北郊开辟了规模空前的园林风景区,建造了号称“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 香山和畅春园、圆明园、 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的离宫建筑群。西北郊地处永定河冲积扇下缘,泉水溢出丰富,形成片片湖泊,为修建园林提供了良好基础。清代北京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正阳、崇文、宣武三门之外均有繁华商业区。外地商人纷纷来此建立会馆。琉璃厂一带成为经销古旧书籍、文物古董、碑贴字画的文化街。城内出现一些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鲜明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如供蒙藏僧侣居住的雍和宫,为达赖、班禅来京驻锡之所的西黄寺,牛街清真寺等。1860年英法联军,1900年八国联军先后入侵北京,烧杀抢掠。西郊园林遭到极大破坏,圆明园废墟残留至今。 近年整修后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已于1988年6月开放。根据“天津条约”,各国始在北京东交民巷建置使馆。1901年后,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外国教堂、医院、各种“慈善”机关在北京相继建立。

辛亥革命后,北京一度为北洋军阀统治中心,1928年归国民党中央政府统治,改北京为北平。民国时期,随近代工商业和交通运输发展,北京旧城传统的格局始被破坏。皇城城墙大部平毁,城内外修建了铁路和火车站。过去的水运干线──通惠河、北运河日渐淤塞而废弃不用,通县因而失去水埠地位而逐渐衰落;长辛店和南口,由于铁路修通和铁路机车修理工厂的建立,发展成京郊的工业区;京西煤矿开发和石景山钢铁厂开工,使西郊石景山和门头沟也成为工业区。但北京在总体上仍停留在封建性的消费城市阶段,现代工业不发达,城市公用设施水平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首都。此后,新住宅区和文化福利与市政设施大规模兴建,城市范围空前扩展。由于新街区的兴建与新街道开辟,特别是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的改造,使市容呈现崭新面貌。宽阔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已成为北京城新的中心和象征。新建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住宅多分布于郊区城镇,成为市区联系农村的纽带,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对郊区河湖水系进行了整治,修建了官厅、密云、怀柔、十三陵等大型水库,疏浚河道,建筑闸堤,解除了洪水威胁,并美化了环境。北京仍为建设中的城市,在旧城改造、市政设施、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卫星城镇等方面,正在继续发展。

北京历史悠久,保存的名胜古迹极为丰富,主要有皇家建筑、宗教庙宇、革命遗址等。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5处。 其中故宫、天坛、北海(见北海公园)、景山、颐和园、香山、明十三陵、八达岭长城(见居庸关)、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及展览馆等,均为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北京旧城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宏大的完整古城。其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高大城楼、典型街区、四合院群仍保存较完好,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是富于革命传统的城市。近代以来,许多伟大革命家在此从事革命活动,许多震撼中外的革命运动爆发于此,至今保留有革命遗址多处。天安门广场是大规模革命运动的中心广场,“五四”运动、开国大典均在这里举行。沙滩红楼是北京大学旧址,李大钊、毛泽东等曾在此留下光辉史迹。阜成门鲁迅故居是鲁迅1924~1926年的住所。铁狮子胡同为北洋总统府所在地,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于此。卢沟桥为震惊中外的1937年“七·七”事件爆发地,在此揭开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

1990年全市人口1035.71万,是世界上特大城市之一。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16人,其中市中心每平方公里超过2.7万人,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增加迅速的原因是自然增殖和机械增长均高。年龄构成属年轻型,正处于向成年型过渡阶段。常住人口中,有65%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生的。劳动年龄人口达600多万人,占总人口65.7%,劳动力资源充足,各种专业人才云集。

全市有55个民族,在全市总人口中,汉族占96.5%;少数民族占3.5%,以回、满、蒙古族人数较多。此外有少数外国人加入中国籍后定居北京。

经济概况

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地位也很重要。

工业及其布局

1990年工业总产值562亿元,比1980年增长 1.6倍。电子及机械制造、化学及石油化工、纺织为北京工业三大支柱,三者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半数以上。以各工业部门在中国的地位而论,有机化学居中国首位,文教艺术品居第2位,电子、毛纺织居第3位。

在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相当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生产开始转到适合首都特点的发展方向,轻重工业比例逐步调整,食品、电子、轻纺工业获长足发展,轻工业比重有较大提高。

(1)冶金工业发展历史较长,至20世纪80年代,首都钢铁公司已建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90年全市生产生铁357.7万吨,钢443.7万吨,钢材374.1万吨。

(2)北京西山无烟煤资源蕴藏较富,开采历史悠久。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城子、 门头沟、 木城涧、房山、大台等矿井进行改造,并开建北立槽、大安山等新矿井。1990年北京原煤产量1005.5万吨。

(3)机械制造工业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的。主要生产矿山设备、 发电设备、金属切削机床、 汽车、内燃机等,并在中国占有一定地位。

(4)化学工业是现今北京第1大工业部门。 主要产品有试剂、染料、橡胶、塑料、纤维、化肥、工业气体和基本化工原料等。 全市化工产值仅次于苏、 沪、辽,居中国第4位。

(5)电子工业是新兴工业,目前已发展为中国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生产的北方中心。全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仅次于苏、沪、粤,居中国第4位。可大批量生产彩色电视机、录音机等。

(6)食品工业是重要轻工部门,产值在全市各工业部门中居第4位。有历史悠久的风味食品,80年代旅游食品、方便食品、营养食品等获迅速发展。

(7)纺织工业包括棉、毛、麻、丝、绢、针织、化学纤维等部门,是仅次于化工、 机械的第3大工业部门。纺织品有30多个大类,3000多种产品。棉、毛、麻、丝、针织等各种高支、混纺、交织、提花等纺织品畅销国内外。还能生产和加工粘胶、 短丝、长丝、 涤纶、维纶、丙纶等各种化纤原料。

(8)工艺美术是北京历史悠久的传统工业,经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恢复发展,已有特艺、地毯、抽纱、首饰四大类,上百种产品。产量居中国首位的有玉雕、象牙雕刻、景泰蓝、金银首饰、料器等。

北京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和近郊,少数工业区在远郊。重要的有:

(1)东郊工业区。建于20世纪50~60年代,位于永定河冲积扇尾部,因偏居东郊,使市区避免由水和风所传播的工业污染。主要有棉纺织印染、机械制造、木材加工、面粉、化工等。

(2)酒仙桥工业区。位于城东北,为中国专业化、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电子工业综合区。

(3)清河工业区。位于城北清河上游。由于清河流量大、水质好,20世纪初于此建成的小型毡厂已发展为中国毛纺工业基地之一,出产多种高档毛纺织品。

(4)石景山工业区。位于市区以西15公里处,为重工业区。建有大型钢铁企业──首都钢铁公司。并有热电站、重型机械厂、发电设备制造厂等。

(5)南郊工业区。位于市区南缘,交通方便,工业门类多,沿铁路线并设有北京最大仓库区。

(6)丰台工业区与长辛店工业区。均位于西南郊,以生产铁路运输机械为主。丰台的桥梁构件和长辛店的机车驰名全国。

(7)燕山石化区。位于城西南远郊区。 包括7座生产厂、6家专业公司和4座辅助工厂及 1座目前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工业废渣堆埋场。现代化程度高,拥有成套自动化流水线,原油加工能力年达700万吨,产品销全国。

交通运输

北京近代交通技术和交通手段始见于19世纪末,现今已成为全国交通中心,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的总枢纽。

(1)北京通往全国各地的主要铁路干线有京沈、京广、京沪、京包、京承、京通、京原等线。通过铁路已将东北、西北、中原及南方的广大地区同北京紧密联系起来。纵贯南北、全长2381公里的京九(龙)铁路也正在建设中。此外,还有直通蒙古、俄罗斯、朝鲜等国的国际铁路线。北京地区共有客、货运输站193个,向全国接送数百对客、货车,承担全市1/3货运量和1/2的客运量。

(2)公路建设发展迅速。1949年公路通车里程仅389公里,1991年已达10221公里。由首都连接各省、市、自治区,通往各大港口及铁路干线枢纽和重要工农业基地的主要放射线有12条,公路质量不断提高。京津塘(北京—天津—塘沽)和京广深(北京—广州—深圳)高速公路也在建设中。

(3)全国航空中心,通往国内各地的民用航空线有25条,连接各省、自治区首府、直辖市、重要工矿基地及旅游地点等80多个城市。20世纪80年代国际民航发展快,首都机场已成为重要国际航空港,有国际及地区航线20条,可直航亚、非、欧、美。

(4)北京市内20世纪20年代始有有轨电车,40年代兴办公共汽车。1949年后,公共交通事业获迅速发展,现已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有轨电车自1958年起陆续拆除,代之以无轨电车。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发展很快。60年代建成中国第1条地下铁道,80年代建成环城地铁线,两期工程总长39.7公里。

文教科技

北京文化教育事业历史基础较厚。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民国改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型高等学府之一。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今北京师范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后改清华大学)及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均为全国及世界著名高等学府。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教育事业获全面、迅速发展。现有高等院校55所,其中重点大学22所。西北郊的海淀区是高校集中地区,自中关村、清华园至学院路一带,已具大学城的轮廓。北京高校教学和科研力量雄厚,学科齐全,有理工、农医、文法、财经、体育、艺术等600多专业。 师资队伍素质高,并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多数院校已建立电教中心。除正规大学外,33所高等院校举办夜大学和函授大学,扩大高教范围。

北京又是全国科技中心。有各类科研机构 540所。科学工作者50多万人。海淀区中关村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40多所,加上周围27所高等院校,共聚集科研人员与教师4.5万多人。 由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大多设在北京,同时国务院各部委在京亦建有研究机构,共同构成中国科研事业的中坚,在多数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代表国家科研水平。在学术方面承担全国性组织与协调工作,是不少学科的信息中心、测试中心和研究中心。此外,北京还拥有市、区属科研机构191个,具有相当的研究力量。

北京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有各类公共图书馆22个。新建的北京图书馆已于1987年启用,该馆藏书1200万册,居全国之首,亦为亚洲第一大图书馆。北京有各类展览馆、博物馆19座,影院106座,剧场36座,体育场15座。占地31.5公顷的“亚运村”于1990年建成使用。此外还建成了高达405米的中央电视台发射塔,是北京目前最高的建筑。日益增多并逐步完善的社会文化设施提供良好、方便的学习、娱乐条件。

农业及其布局

北京郊区农业逐步适应了符合城市需要、服务城市发展的生产特点。但郊区农业生产的商品率尚低,不能满足城市之需。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发展蔬菜、牛奶、禽蛋、肉类、果品、水产等农副产品,商品率有较大提高。

全市土地总面积约占全国0.17%,土地数量大于沪、津两市。土地类型多样,在耕地中,水浇地、水田、旱地的比例大致是7:1:2。 山区水利化程度较低,水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南部洼地地区。全市有林地近30万公顷,以低山地带最多。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种植业比重逐年下降,副业、畜牧业地位有较大上升。淡水渔业亦有发展。

(1)在粮食作物中,夏粮作物以冬小麦为主,秋粮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冬小麦主要分布于平原及山区和平原的过渡地带;玉米广泛分布于山区与平原;水稻主要分布在平原低洼地区,以大兴、通县和朝阳、海淀最多。其他杂粮还有谷子、高粱、大豆、薯类等。油料是京郊的主要经济作物,以花生为主,主要分布在潮白河和永定河冲积平原沙质土区。

(2)蔬菜生产占显著地位,主要生产不耐运输和贮藏的细菜,大体分布在城区的周围,包括朝阳、丰台、海淀、石景山4个近郊区。

(3)林业是京郊农业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分布在西北部山区。人工林除经济林外,以防护林和用材林为主,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重点风景区和河流两岸。 有大面积果树林,干、 鲜果以苹果、梨、杏、板栗、核桃为主。

(4)郊区畜牧业以养猪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奶牛和家禽。牛、羊、兔主要集中在山区,平原骡、马较多,奶牛90%以上集中在近郊国营农场。猪和家禽分布普遍,但以平原产粮区最多。北京鸭是世界驰名的优良品种。

北京市郊区可划为10大农业区:

(1)中山林果区。方向是发展林业和干鲜果品。

(2)中低山林粮牧区。以林为主,粮牧为辅,兼营果业。

(3)延庆盆地粮果牧区。以粮为主,油、果、牧多业综合经营。

(4)门头沟矿区低山林果区。以林为主,以果为辅,兼营畜牧和农业。

(5)低山果林区。以林为主,以果为辅,兼营农牧,发展旅游。

(6)山地平原过渡带粮果区。以种植业为主,果林为辅,兼营畜牧。

(7)平原粮牧区。以粮为主,畜牧为辅。

(8)平原粮经牧区。以粮为主,粮油并重,兼营畜牧和其他。

(9)平原稻菜牧区。粮、奶、菜、肉、蛋、果综合发展。

(10)近郊平原菜牧区,以蔬菜为主,农牧为辅。

城市地域结构

北京旧城是中国著名文化古都、全国文化名城之一。在城市建筑艺术上,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和智慧。城市格局具有中轴明显、整齐对称、气魄雄伟等特点,许多建筑和园林有高度艺术水平。旧城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等首脑机关所在地。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后,把一些重要建筑放在东西长安街、天安门广场周围和朝阳门-阜成门大街等主要干道上,又将东西长安街打通、展宽、延长,形成了一条蔚为壮观的东西轴线,东达通县,西至石景山,号称百里长街。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雄踞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广场中央耸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北有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南有巍峨的正阳门,广场面积44公顷,为世界最大广场。地处旧城中心的故宫珍藏了历代的珍奇异宝。北海、中南海、景山、天坛、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龙潭湖、先农坛、陶然亭、地坛等处,亭榭建筑精美、风景秀丽,是中外人士游览的集中地。

20世纪 50年代后,在旧城区四周建筑了 6个新区:

(1)以机关和事业单位为主的西郊区,②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为主的西北郊区,③以科研和事业单位为主的北郊区,④以机械、纺织、化工为主的东郊通惠河工业区,⑤以化工为主的南郊工业区和⑥仓库区。在市区边缘又建设了6个工业小区和1个游览区:

(1)以钢铁为主的西郊石景山工业区,②以毛纺为主的北郊清河工业区,③以电子为主的东北郊酒仙桥电子工业区,④以机械为主的东南郊垡头工业区,⑤以铁路设施为主的南郊丰台工业区,⑥以机械、电机为主的西南部衙门口工业区。此外,西北郊为西苑风景游览区。现在,新旧市区已连成一片,形成了北起清河,南到南苑,西起石景山,东到定福庄,面积75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远郊10个区县,新建了50多个城镇和工业点,它们分布在距市中心20~70公里半径的地域内。 各城镇规模,由1~10余万人不等,共90多万人,占全市城镇总人口的18.5%,在这些城镇中建设了1300多个工矿企业,包括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轻工、仪表、纺织、建材等,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3,工业总产值的1/4。其中有24个城镇规模较大,都分布在首都向四方放射的交通干线上:即京沈铁路上的黄村、安定,京津公路上的通镇,京广铁路上的丰台、良乡、琉璃河以及京原铁路上的燕山、房山、周口店、新镇,京包铁路上的沙河、昌平、埝头、南口、延庆、康庄,京承铁路上的天竺、顺义、牛栏山、密云,以及京西矿区城镇门头沟、东郊平谷县城、北郊怀柔县城和龙各庄镇等。其中黄村、昌平、通镇、燕山正在建设成为首都的卫星城镇。这些远郊城镇,由于交通位置优越,市政基础较好,是远郊区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这些城镇与260多个农村集镇组成了北京市以市区为主的大中小城镇体系网络,成为首都联系广大农村的纽带。北京市计划在这些城镇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分期分批、由近及远地建设一批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好、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卫星城,并以卫星城为骨干,建立包括工业小区、小城镇和大量农村集镇的城镇体系,形成首都地区城市化的新格局。

参考文章

  • 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北京市普仁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北京市油桃新品种--秀春果树园艺
  • 北京市卫生局抽检52个品牌茶叶全合格经济作物
  •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87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