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灾变说介绍

关于灾变说介绍,第1张

关于灾变说介绍

[拼音]:zaibianshuo

[外文]:catastrophic hypothesis

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之一,认为太阳系的形成是宇宙中某种偶然巨大事件的结果。

第一个灾变说是法国动物学家布丰于1745年提出的。布丰受1680年大彗星接近太阳一事的启发,设想曾有一巨大的彗星掠碰到固态太阳的边缘,使太阳自转,同时,碰出的一些物质绕太阳旋转,这些物质最后形成行星。这个学说否认上帝创世,一度影响很大,但它在科学上有明显错误。例如,彗星的质量比地球要小好几个数量级,即使碰到太阳也不会碰出多少物质;另外,太阳也不是固态的等等。大多数灾变说都产生于康德和拉普拉斯星云说之后,企图以外来因素解决太阳系角动量特殊分布的难题。

1900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提出了“星子说”(或称“微星说”)。后来,他同美国天文学家摩耳顿合作,加以修改和发展。他们设想,以前有一颗恒星运行到离太阳只有几百万公里的地方,在太阳的正面和反面掀起两股巨大的潮。从太阳喷出的物质逐渐汇合形成一个围绕太阳的气盘,然后凝聚成许多固态质点,再集聚成固态块,称为“星子”,最后它们聚合成行星和卫星。1916年,英国天文学家金斯提出了著名的“潮汐说”,他假定有一巨大的恒星接近太阳,在它的作用下太阳表面产生潮汐隆起物;正面的隆起物相当大,逐渐脱离太阳,形成一雪茄烟形的长条绕太阳旋转,长条内气体凝聚,进而集结成各个行星。这个学说被以后的理论计算所否定。

金斯以后的灾变说主要有:

(1)杰弗里斯的“碰撞说”,认为另一颗恒星与太阳擦边相碰,碰出的物质形成了行星系;

(2)里特顿等人的“双星说”,认为太阳是双星的一个子星,这对双星因受第三颗恒星作用,分出物质,形成行星系;

(3)霍伊尔等人的“超新星说”,认为太阳的伴星是超新星,它爆发出的一部分物质被太阳俘获。为了说明观测到的事实,绝大多数灾变说都要假设许多偶然因素,这是灾变说的主要弱点。另外,它们都不能解释太阳系角动量特殊分布的问题,事实上从太阳分出的炽热物质容易扩散而不可能凝聚成行星。因此,这些学说都被否定了。提倡灾变说的某些天文学家,后来也改而主张星云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89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