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yuan lei
[外文]:Acritarchs
亲缘关系不明的具有机质壁的单细胞微体化石;其内容比较庞杂,主要是不同门类的单细胞藻。可能包括一些沟鞭藻(无沟鞭藻类的鉴别特征)和绿藻等,绝大多数为飘浮类型。此类化石由一中央腔和包围它的单层或多层有机质壁组成,有抗酸、碱的能力。中央腔封闭或以孔、裂缝或破裂、圆形开口等方式与外部相通。其对称性、形态、结构和纹饰等变化不一,以球形体和刺状体为主,直径从十几微米至数百微米不等,通常小于100微米。
美国学者W.R.埃维特于1963年提出这一术语,同年C.唐尼等人将疑源类化石按形态分为13个亚类。在地史上,此类化石最早出现于前寒武纪并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在古生代极为丰富,尤其繁盛于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晚古生代开始衰退,中、新生代时属种显著减少。它可作为判断古沉积环境的良好标志,古生代时几乎全为海相,中、新生代则以海相为主,淡水沉积中也有记录;在页岩、泥岩或泥灰岩等岩性中颇为富集。目前,它已成为孢粉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地质时代的确定、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和古生态的探讨等领域;尤其对石油的形成及勘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