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iti dianli tanceqi
[外文]:gaseous ionization detector
通过收集带电粒子在气体中产生的电离电荷来探测核辐射的仪器。包括电离室、正比计数器和盖革计数器。由于制备简单、性能可靠、成本较低、使用方便,在核物理发展早期,曾起过重大作用,并被广泛应用;目前在核物理、核技术应用和辐射剂量测量中仍被使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粒子物理学及重离子核物理中,又得到新的发展和应用。
α 粒子、β粒子、质子等带电粒子穿过气体时,与气体分子碰撞而逐次损失能量。气体分子在碰撞过程中被电离。γ射线、X 射线、中子等不带电粒子,则通过某些过程产生带电粒子,引起气体电离。气体电离后改变了电极的电位,形成电压脉冲。记录这种电压脉冲或测量正负离子产生的电流,就可探知核辐射的存在,计量辐射粒子的数目,从而广泛应用于确定粒子能量、分辨粒子种类的实验技术中。
带电粒子直接与气体分子碰撞产生的电离称为初电离。电离形成的电子,有一些具有较大的动能,能够再次使气体电离,这称为次电离。初电离与次电离合称为原电离,以带电粒子所产生的离子偶(电子-正离子)的数目No来定量表示。实验证明,No与带电粒子在气体中损失的能量E成正比;也就是说,带电粒子在气体中产生一对离子偶所需平均能量 W几乎是一个常数,大多在30eV上下。
在强度恒定的核辐射照射下,气体探测器收集到的离子偶数目N(或电压脉冲幅度,或电离电流强度)与工作电压V有关,如图所示。曲线分为五段。第Ⅰ段,因为电子与正离子的复合随电压上升而迅速减少,所以N随电压上升而迅速增加。电压再升高,复合消失,N趋向饱和,曲线进入第Ⅱ段──饱和区。电离室就工作在这个区段。在第Ⅱ段电压范围内,既没有离子的复合,也没有离子的增殖,电极收集到原电离的全部离子对──No对。第Ⅲ段,电压更高,电场更强,电离电子将会引起次级电离,发生离子增殖,因此收集到的离子偶的数目N大于原电离的No,这个过程叫做气体放大;N与No之比称为气体放大倍数M,M=N/No,M约为10~104。在第Ⅲ段的电压范围内,当电压固定时气体放大倍数不变,所以离子偶收集数 N与No成正比;电离本领不同的入射粒子 α、β相应的两条曲线是平行的。正比计数器就工作在这个区段。电压再升高,进入第Ⅳ段,由于空间离子密集抵消了部分场强,使气体放大倍数M相对地变小,N和No不再保持正比关系,两条曲线趋于合一,这叫有限正比区。第V段,气体放大显著,M≥105,雪崩式的离子增殖发展成为自激放电,离子偶数目达到极限值,离子偶收集数又达到饱和值Ns;此时原电离只起"点火"作用,Ns与原电离No无关,即与入射粒子能量无关。盖革计数器就工作在这个区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