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性风介绍

关于地方性风介绍,第1张

关于地方性风介绍

[拼音]:difangxingfeng

[外文]:local wind

因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或地表性质等影响而产生的带有地方性特征的中、小尺度风系。常由地形的动力作用或地表热力作用引起。一般情况下,强度不大,在大范围气压场较弱时表现较明显。主要有海(湖)陆风、山谷风(坡风)、冰川风、焚风、布拉风和峡谷风等。

地方性风可以归纳为周期性的和非周期性的两类,前者如海(湖)陆风、山谷风(坡风)、冰川风等,后者如焚风、布拉风、峡谷风等。

海(湖)陆风

一种由于水陆间热力性质不同而形成的以一日为周期的方向相反的地方性风系(图1)。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后,因陆地土壤热容量比海水热容量小,陆地升温比海洋迅速,陆地上气温显著地高于附近海洋上的气温,空气受热膨胀,陆面气压低于海面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上层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然后下沉至低空,又由海面流向陆地,再度上升,形成低层海风和铅直剖面上的海风环流。海风从上午开始直到傍晚,风力以下午为最强。日落后,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夜间海上气温高于陆地,出现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形成低层陆风和铅直剖面上的陆风环流。海陆温差,白天大于夜晚,故海风较陆风强。一般地,热带地区海陆温差大,海陆风强度也大。在较大湖泊的水陆交界地带可产生类似于海陆风环流的湖陆风。

山谷风(坡风)

因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匀而引起以一日为周期的方向相反的地方性风系(图2)。白天,山坡上因太阳辐射而增温,使与其接触的空气较谷地上同高度空气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上空空气由山坡水平流向谷地,然后下沉至低层,又由谷地向山坡流动再沿山坡上升,形成低层由谷地吹向山坡的谷风和谷风环流。夜间,山坡上的空气由于山坡辐射冷却而降温较快,谷中同高度的空气降温较慢,形成风从山坡吹向谷地的山风和山风环流。如果只有一面山坡,则形成坡风。由于白天山坡受热所造成的温差大于夜间辐射冷却造成的温差,故谷风风速大于山风风速。山谷高差愈大,山谷地形愈完整,地面愈裸露,山谷风愈大。

冰川风

在冰川谷地中,由于冰川表面上空气温度比谷中同高度空气温度低,冷而重的空气在冰川上形成沿冰川向下坡方向流动的风。如果冰川足够大,可全天盛行冰川风,还可扩展到离冰川前端更远的地方,冰川风厚度也大。冰川面上空气温度和谷中同高度空气温度温差有日变化,虽然冰川风的风向全日不变,但风速有以24小时为周期的日变化。

焚风

越山气流迅速下沉到较低山麓或平原上所形成的干热风。是一种由地形作用形成的地方性风。越山气流在迎风坡上被迫抬升而逐渐降温,水汽凝结,引起降雨,空气变干,越过山顶后沿坡下沉,气温上升。这是由于在迎风坡上水汽饱和,气温随高度按湿绝热过程变化,即每上升100米降温约0.6℃,而背风坡不饱和气流则按干绝热过程变化,每下降100米增温1℃左右,因此背风坡同高度上气温就要比迎风坡上高得多,使得到达背风坡下部和山麓的气流既热又干。强烈的焚风所经之处,植物迅速发黄以至枯萎,犹如经火焚烤,故称焚风。焚风德语为“fhn”,一说源于拉丁文“Favonius”,意为西风;一说源于古哥特语“fn”,意为火。焚风最初指发生在欧洲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干热风。北美洲落基山东坡的钦诺克风、 伊朗的萨蒙风、 新西兰的诺尔威斯脱风等都属于这一类风。中国大兴安岭东坡、天山南坡、喜马拉雅山北坡、横断山脉河谷等地也有焚风发生。

布拉风

在温带及其附近纬度,从离海不远的山地或高原上,沿较陡的山坡,急速地泻向温暖海滨的干燥而寒冷的强风。这也是一种因地形作用所形成的地方性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冷空气受高度不大的山脉或高地阻挡而聚集,越过山脉高地后,在背风坡猛烈下泻,虽因下沉而增温,但其温度仍比背风地带原来气温低得多,这时就形成布拉风。布拉(bora)源于拉丁文“boreas”,意为极其寒冷的东北风,古罗马人首先用它来命名亚得里亚海和黑海沿岸特殊的地方性风。布拉风多出弦于亚得里亚海东岸和意大利北部,主要盛行于冬季,夏季也可出现,但较弱。发生在法国里昂湾一带的密斯脱拉风等也是布拉风性质的地方风。

峡谷风

大规模气流由开阔地区进入山谷、隘口、海峡等时因通道变窄使气流加速而形成的强风。这也是一种由地形造成的地方性风。例如,中国新疆阿拉山口是一个典型的峡谷地形,平均每年有8级以上大风166天,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仪器最大刻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103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