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aoni ke
[外文]:Hynobiidae
有尾目的一科。全变态(个别种有童体型),多数有肺(仅爪鲵属无肺),睾丸不分叶,肛腺一对,体外受精。前颌骨鼻突短,左右鼻骨在中线相触,有间颌骨。现有8属3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北纬27°以北地区,西至乌拉尔山和伊朗北部,北达北极圈南缘。本科除1属(1种)外,其他7属约90%的种集中分布于东经100°~140°、 北纬27°~45°范围内的东亚大陆及其邻近岛屿。 中国已知7属15种,多为特有种。小鲵属为优势属,约17种,日本的种数最多,中国和朝鲜的种数较少。山溪鲵属现有6种,断裂分布于青藏高原西侧的伊朗、阿富汗及东侧的横断山系中、北段和邻近地区。北鲵属现有2种,间断分布于中国新疆以及四川、陕西和湖北三省的交界山区和毗邻的苏联境域。极北鲵属分布最广,见于西伯利亚,中国东北三省、内蒙古以及日本的北海道。拟小鲵属2种和肥鲵属1种均为中国特有属,局限分布于秦巴、武陵山区和大别山。 爪鲵属2种分布于中国、苏联和日本。副趾鲵属1种仅见于伊朗。
形态特征四肢较发达,指4,趾5或4;皮肤光滑无疣粒,有或无唇褶,有眼睑和颈褶;体侧有肋沟;有前额骨和泪骨;无额鳞弧,有翼骨,仅肥鲵属的翼骨与上颌骨相连接,犁腭骨或短或长;犁骨齿短或呈“U”字形;多数种的中耳有耳盖骨,耳柱骨坻向椭圆窗;隅骨不与前关节骨合并;肩胛提肌与耳盖骨相连;舌弧长,上舌软骨和角舌软骨合并,基端与基舌骨连接;鳃弧2对;第一上鳃软骨与第一角鳃软骨愈合成一软骨片;有第二上鳃骨。椎体双凹型,尾椎有完整的髓弓,棘突低平,肋骨末端无钩突。有“Y”字形前耻软骨,脊神经从椎间孔伸出,仅在后段尾椎者由髓弓伸出。雄鲵泄殖腔壁无乳突;雌鲵无贮精囊。
生活习性大致分为:
(1)陆栖为主,如小鲵属、拟小鲵属、极北鲵属、爪鲵属,主要生活于海拔120~1800米林间潮湿的草丛、苔藓、土洞、石穴中;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尽源处、小溪沟、泉水洞、浸水沟、水凼内石下或植物枝叶间配对产卵;繁殖期以后营陆栖生活;以多种昆虫、蠕虫、蚯蚓、蛞蝓、多足类等小型动物为食。
(2)水栖为主,如肥鲵属、北鲵属、山溪鲵属、副趾鲵属,多栖于海拔1000~4400米水质清澈的寒冷山溪内,卵产在流水中的石下;繁殖期以后仍在水中或短时间上岸到潮湿环境内栖息,不远离水源;以水生小动物为食,如虾类、昆虫及幼虫、蛞蝓等;口角部有唇褶,尾甚侧偏,尾鳍褶发达,适应于在水中摄食和游泳。
小鲵科的卵均产于水内,如极北鲵和东北小鲵,雌鲵生排出胶性物质形成柄,并固着在石块或植物茎秆上。当雌鲵产出一段卵袋后,雄鲵(1~4只)迅速游近雌鲵,用嘴咬住或用四肢抱住卵袋,相互抱成一团,剧烈摆动,雄鲵以后肢有节奏地蹬踹雌体,雌体在挣扎中产出卵袋,此时,雄鲵排出精子使卵受精。卵袋成对,呈圆柱形弯曲状,游离端漂于水中。卵袋的形状和长度在属、种间差异较大,长约65~300毫米;每一雌鲵可产卵10余粒至200粒。卵单行、两行或多行参错排列。
一般认为,小鲵科是有尾目中比较原始的类群。从小鲵科的形态特征、体外受精以及某些属种的间断分布情况,可以说明小鲵科动物在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前或运动过程中广泛分布于东亚北部至伊朗之间的广阔地域,而且于中生代在亚洲北部地区分化为多型科。形态特征表明,小鲵属与拟小鲵属和极北鲵属的亲缘关系较近,北鲵属与山溪鲵属相近,而与小鲵属的亲缘关系较远;肥鲵属与爪鲵属的某些性状趋于特化,成为两个形态和生态特点差异较大的属。根据小鲵科现有各属的地理分布,可以说明中国中部山区可能是小鲵科的分化中心。小鲵科的某些属种可以药用,如山溪鲵能治疗胃病;日本将爪鲵既能作为驱虫药,又能止小儿呕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