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ai,an dongli guocheng
[外文]:dynamic processes on the coast
海洋水体作用于海岸的动力过程。包括堆积、侵蚀、泥沙输移和形态各异的海岸地貌单元的塑造等过程。引起这些过程的动力,有来自海浪和海洋近岸波的因素,来自潮流和浅海海流的因素,还有来自径流和风等方面的因素。海岸的动力过程,与海岸带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有密切的关系,故不同类型的海岸,产生动力过程的主要因素迥然相异。例如:基岩海岸在波浪作用下,岬角遭受强烈的侵蚀,而在海湾则因海流对泥沙的搬移而发生堆积;泥质海岸受潮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交替发生侵蚀和堆积。
海岸地貌的塑造进入海岸带的波浪的能量,除因与海岸和海底的摩擦而消耗的一部分外,其余都消耗在对海岸的侵蚀和对泥沙的搬移上。因此,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逼近海岸的波浪的能量甚大,曾记录到每平方厘米海岸承受着 3公斤以上的压力,也观察到波浪将离海面7米高处的7吨半的石块移动了24米远,将23~25米深的海底重达6~13吨的石块移动等情况。在峻峭的海岸上,带着巨大能量的海岸波浪直接作用于海岸,压缩岩石节理处和孔穴中的空气,在波浪离开岩体的瞬间,岩壁与波浪水体之间处于真空状态,使岩石因节理和孔穴处的空气突然膨胀而破裂和剥落,这对多孔隙石灰岩海岸的破坏作用十分明显。质地致密的花岗岩海岸,在波浪卷带的砾、砂、甚至冰粒同时作用下,遭到破坏。动量甚大的砾、砂、冰粒向海岸冲击时,犹如威力巨大的子d雨,也使海岸迅速破坏而形成海蚀穴、海蚀洞、海蚀崖等地貌单元。进入浅水的波浪,因水深的变化和海岸形态的影响,发生折射和绕射。在曲折的海岸段、岬角向海凸出处和海湾向陆内凹处,波浪的折射使岬角岸段的波能集中,破坏力更突出,因而这类由侵蚀所塑造的海岸地貌,通常就出现在那里。
泥沙的挟带和转移近底部的流体,若加速度超过使泥沙颗粒起动并悬浮的临界值时,就能挟带泥沙。被挟带的泥沙颗粒的运动轨道不封闭时,就产生泥沙的输移。从外海传到海岸的波浪,因它对海底的强烈紊动,使底部泥沙由滚动到跃移,部分悬浮而随波输移,所以海底出现由泥沙推移运动而产生的沙段。进入浅水的波浪,因能量的积聚,波高增大,波长减小,波形也不对称,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不再是封闭的,故在每个波浪的周期中,水质点有一个净位移,其大小和方向是水深和波浪参数的函数。海底附近水质点的运动轨迹,由原来对称于中心的往复运动,变为不对称的往复运动,使底部泥沙沿波浪前进的方向输移。对某一水深断面而言,向岸传播的波浪,因水质点净位移而产生的水的质量传输,在水深与波长之比值较大时,表层和底层有向岸的水质量传输,中间层则发生向海的水质量传输;当水深与波长之比值较小时,有表层向海、底层向岸的水质量输移。由于质量传输遍及整个水层,故产生悬移质泥沙与底部推移质泥沙的向岸或向海的运动。波浪在破碎之前,形状剧变,接近于孤立波的波速,底部质点的运动速度加大,使底部泥沙向岸的运动更加显著。波浪变形和向岸的质量传输,使泥沙向岸运动;沿岸坡的泥沙颗粒受重力分量和回流的影响,又向海移动。当向岸和向海推移的距离相等时,泥沙颗粒不发生净位移,就塑造了理想的海岸平衡剖面。但在实际的岸滩上,只有相对稳定的平衡剖面。平衡剖面与波浪参数、岸滩坡度和泥沙颗粒的大小有关。
波浪在前滨已经破碎,它剧烈地扰动着海底的泥沙。波浪破碎的形态,随岸滩的坡度和波陡而不同,可分为崩波、卷波和激散碎波,它们对岸滩泥沙运动的作用程度也不尽相同,其中以卷波破碎时产生的水流的能量最大。当卷曲的波峰下落时,岸滩被冲击而形成凹槽,在破碎点的外侧形成了平行于海岸的沿岸沙坝。崩波不断掀起岸滩泥沙,在向岸运动过程中,将泥沙堆积在岸边。波浪对泥沙的挟带和输移,构成了如海岸沙坝和海滩平衡剖面等地貌单元。
波浪的作用斜向入射的波浪进入海滨地带后,在破波带引起一股与岸线平行的平均流。波浪破碎以后,可将与滨线斜交的碎波的能量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海岸的两个分量,前者的传递是产生沿岸流的原因。波浪破碎时因紊流、底摩擦、渗透、粘滞等造成的消耗,使破碎带的波浪构成一个非守恒的体系,因此可通过对过剩动量的转换来进行解释和计算。由沿岸流挟带和输移泥沙而形成的沿岸漂砂,使沙质海岸发育了沙嘴或由沙嘴环抱平静水域的泻湖。沿岸漂沙与波浪要素、岸滩坡度、破波峰线与滨线交角等有关,当交角为40°~50°时,沿岸输砂量可达最大值。
波浪向岸的质量传输,可以引起沿岸的波浪涌水,同时产生垂直方向的环流包,即破碎波的两个向海环流包和两个向岸环流包。由破碎波进入破碎带的流体质量向海回流,也可能集中而出现离散分布的高速裂流。由波浪运动引起的质量传输、沿岸流、裂流以及裂流头处的水体扩散等沿岸流动,构成了水平的环流包,其水体一侧向岸运动,一侧向海运动,并沿岸呈规则排列,环流包引起的泥沙运动,形成了由滩角或滩尖间隔作韵律排列的地貌,这种近岸的流系以及韵律地貌的形成机制,也有用入射波激起的沿岸边缘波理论进行解释的。
波浪力和波浪流对海岸的破坏作用,在出现暴风浪时最为显著。风暴增水所引起的水面升高,扩展了暴风浪向陆作用的范围。有一次暴风浪,使萨福克海岸2米高的崖坝蚀退27米,使12米高的海崖后退12米;而在某些低平的沙质海岸,一次风暴可使海崖后退了一公里。海岸在风暴中被侵蚀的物质,一部分被带到水下岸坡堆积起来,改变了水下沙坝的高度;一部分由沿岸流输移而发育成沙嘴,并改变了沙嘴的方向,同时,海岸的韵律地貌也因环流包的强度和大小的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使滩角的间距明显增大。暴风浪过后,波浪向岸的质量传输所引起的泥沙向岸输移,又缓慢地重新塑造成与此时的波浪相适应的海滩形态。
潮流的作用海岸附近的潮流是海岸泥沙输移和扩散的主要动力。由波浪掀动而悬浮的泥沙,和由潮流对岸滩底部的剪切应力作用所起动的泥沙,被旋转潮流挟带而向周围的水体扩散,在平静的海域环境下沉降和堆积,或由往复潮流来回搬移,在潮流的流速小于挟沙流速时沉降下来。潮流的作用在由粉砂或粘土组成的泥质海岸上最为明显。泥质海岸的泥沙颗粒,在潮流的流速增大到泥沙的止动流速时,泥沙尚不能起动,直到流速超过起动流速以后,始进入运动状态;当流速减小到沉降流速时,泥沙颗粒并不立即沉降到底部,仍由潮流挟带,经过一段时间,继续运移一段距离之后才降到底部。泥沙颗粒的这种冲刷滞后效应和淤积滞后效应,因潮流的流速随离岸距离的减小而减小,故泥沙被挟带到海岸,而发育了宽浅平缓的泥质海滩。中国的淤泥质海岸的有些岸段,因潮流输移泥沙而引起的潮滩堆积,每潮可淤积2毫米左右。然而,每到风浪季节,波浪对泥质海滩不断冲刷,以后又由潮流堆积,形成了泥质海滩的年间变化,并存在着准平衡或淤涨的泥质海岸。
径流的作用径流挟带着大量的泥沙在河口外扩散和沉积,是海岸淤涨的主要物质来源之一,在河口外发育着河口三角洲或三角港。河口的动力作用,除径流以外,还有潮汐、潮流、咸水与淡水的密度差和由波浪引起的水体输送等,形成了河口的水流系统。在以径流为主的河口,径流输出的淡水和潮流向河口方向输入的咸水呈高度成层型,有盐水楔逆径流方向伸展,在楔面处有絮凝作用,造成泥沙集中沉降,形成了水底隆起的河口拦门沙。
海流的作用海洋的大尺度流动如墨西哥湾流、黑潮、赤道流等,其水体的体积虽然非常巨大,但它们远离海岸,不是影响海岸变化的重要因素。浅海的风生海流,流动太弱,仅叠加在潮流作用之上,使泥沙定向输移,可造成局部淤积。
风的作用在沙丘海岸上,风对沙丘的应力,造成海滩细沙的向岸搬移和陆上沙丘的向海输送,使海岸发生向岸或向海的迁移变化。
海岸的动力过程,使海岸附近的泥沙频繁输移,此坍彼涨,既可以堵塞航道和港口,也可以使海岸淤涨。研究海岸的动力作用过程和海岸在它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对于海岸带资源的利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