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uzhi guanli
[外文]:organization management
运用组织的权力,通过协调组织内部人力、物力和环境,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和过程。
组织管理的目的
组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的目标是组织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讲,组织管理就是将组织能够利用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协调为一个可以达到目标的动态过程。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手段或途径是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有时把组织管理的直接目的视为提高工作效率。如工厂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形式表现出来。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通过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办事效率予以体现。
组织管理的方式
具体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如果把传统的农业社会管理方式和现代工业社会管理方式加以对比,可以区分出两种基本的管理方式或管理体制,即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和官僚制的管理方式。它们产生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时代。前者产生于生产分工不发达、生产规模相对狭小的手工工具时代,把生产管理的一切指挥权集中于一人身上。后者产生于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化大生产时代,把企业管理的权力分散于各个科层,分科执掌、分层负责。
组织管理理论
它是以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知识体系。组织理论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以组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科学。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组织理论。组织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的理论来源包括经济学、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同时,在组织管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也是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的目标系统、组织的环境与界限、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组织的群体动力学、组织成员的激励、组织的管理过程、组织的战略、组织的变革和发展等。
虽然社会组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早已存在,但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因为自19世纪以来,功能各异,规模庞大和结构复杂的社会组织成为人类群体生活的普遍形式。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科学管理阶段代表人物为美国的F.W.泰勒、法国的H.法约尔、德国的M.韦伯、美国的L.久利克、英国的L.厄威克等人。这一阶段组织理论的发展有两个主要成果,即以泰勒为代表的企业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管理理论。这一阶段在理论上的主要特点是,为了寻求组织的效率与合理化,在方法上强调建立一套正式的标准化的规则,用以指导组织及其成员的活动。他们的理论核心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观点。
行为科学阶段代表人物为美国的G.E.梅奥、F.赫茨伯格、R.布莱克和J.S.穆顿等。他们认为,组织成员是具有多种需要的“社会人”组织中存在的非正式结构。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是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因素。这一阶段的组织理论深入研究了非正式结构、人的需要和动机、个性以及领导方式等问题。
当代组织理论它继承了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优秀成果,并且有了新的发展。当代组织理论的发展受到系统科学的很大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将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认为组织目标的达到和组织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理论有以美国的C.I.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理论,以H.A.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以F.E.卡斯特为代表的系统与权变理论,以P.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理论和以E.S.巴法为代表的管理科学理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