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蛇尾纲介绍

关于蛇尾纲介绍,第1张

关于蛇尾纲介绍

[拼音]:shewei gang

[外文]:Ophiuroidea

棘皮动物门的1纲。体盘和腕分界明显,内脏不伸入腕内,步带沟封闭,管足退化为触手,没有肛门,筛板位置由反口面移至口面。因腕的外观和运动似蛇尾而得名。包括海洋里的脆蛇尾或蛇尾和筐蛇尾(见图)。在现生棘皮动物中,本纲动物种数最多,包括220个属和2000个种。中国已知约180个种。

形态

个体盘直径一般为1厘米,很少超过2厘米,但蔓蛇尾类盘直径可达10厘米。腕细长,常为盘直径的5~10倍,最长可达30倍。蛇尾类腕数多是5个,6个的少见,4个的属于不正常。

腕内部骨骼呈椎骨状,椎骨彼此靠关节相连。蔓蛇尾类椎骨间关节为捩椎关节,即前一椎骨的横马鞍形突起和后一椎骨的垂直马鞍形突起相关节,故腕能作垂直上下运动,缠绕他物和作水平的屈曲。真蛇尾椎骨间关节为节椎关节,即前一椎骨的几个凹陷和1个中央突起关节后一椎骨的几个突起和1个中央凹陷,故腕只能作水平的屈曲,不能作垂直上下的运动。

真蛇尾的盘和腕上盖有小板或鳞片,并且在幼小和某些种成体,盘上的初级板包括1个中背板,5个辐板和5个基板常较大而明显。盘上各腕基部有1对发达的辐楯,其形状常是分类依据。有些种靠近辐楯外缘有一对腕栉,每栉由多数栉棘构成。

口在腹面中央,周围各间辐部有1大形口楯。5个口楯中有1个形状较大,具有1个或多个细孔的是筛板。各口楯内侧有1对八字形排列的侧口板,再向内为左右两块小板合成的颚,其两侧常有1到数个口棘。颚顶具1列垂直排列的齿(图2)。

口部的构造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刺蛇尾科下面几个齿分化为成簇的齿棘,没有口棘。栉蛇尾科既有齿棘,又有口棘。阳遂足科齿下口棘成对排列。辐蛇尾科齿下口棘1个,呈心形。棘蛇尾科口棘细尖。皮蛇尾科口棘多而且连续。蛇尾类的每一腕节多数盖有4块腕板,即1个背腕板、2个侧腕板和1个腹腕板。侧腕板生有数目不等的腕棘。腹腕板和侧腕板之间有两列触手孔,各孔旁常有触手鳞。

雌雄异体,且外表无别。少数雌雄异态,个别种有矮雄现象。生殖腺在两腕间,开口于生殖囊,由生殖裂口与外界相通。

生态分布

蛇尾纲分布在世界各海洋,种类最多的是印度-西太平洋区。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到水深 6000米的深海。营底上或底内生活。栖息的底质多样,既包括硬的石底或珊瑚礁底,也包括软的沙底、泥底或泥沙底。在珊瑚礁环境栖息的蛇尾种类很多,特别是栉蛇尾科和刺蛇尾科。少数种蛇尾攀缘在柳珊瑚上,有的与海绵共生,躲在海绵内。

有些蛇尾在海底常集成大群,例如在爱尔兰西海岸,脆刺蛇尾的最高种群密度每平方米超过1万个体,丝腕阳遂足超过2200个体,中国黄海紫蛇尾为 380个体。因此,在底栖动物群落中常以蛇尾名称命名群落,如在北大西洋有丝腕阳遂足群落,在新西兰有玫板阳遂足群落,在中国黄海有萨氏真蛇尾群落。

食性大体有两类:肉食性、微食性。属于前者的有粘蛇尾科、皮蛇尾科和鳞蛇尾科;属于后者的有栉蛇尾科、阳遂足科、辐蛇尾科和刺蛇尾科。肉食性蛇尾有的为捕食性,有的为腐食性,大多具有较短的腕棘和触手,靠腕卷起摄取食物。微食性蛇尾摄取混在底质或悬浮于水体中的微小生物,大多具较长的腕棘和触手。腕棘和触手是主要摄食器官。蔓蛇尾类专门捕食浮游动物。蛇尾类有些种是底栖鱼类的重要饵料。本纲分4个目:始蛇尾目(Stenurida)、开沟蛇尾目(Oegophiurida)、蜍蛇尾目(Phrynophiurida)和真蛇尾目(Ophiurida)。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114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