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ian Ning
中国泥沙专家。1922年10月22日生于杭州。1986年12月6日卒于北京。1948年获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水工室研究员,此后任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河渠研究所副所长。1973年起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4年任国际泥沙培训和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钱宁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期间,与H.A.爱因斯坦合作,发展了高度不均匀沙的输沙理论,并在河工模型律和挟沙水流结构的理论方面作出了贡献。这些科研成果迄今仍广泛被引用。回国以后,钱宁致力于黄河等重大泥沙问题的研究。他对冲积河流的河型分类、稳定性和游荡性河流的演变特性提出了新的见解。在冲积河流的分类中,他增添了一种河型:分汊性河道。他指出床沙质的相对来量和河岸的相对可冲刷性是河型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挈领全局的因素。他提出了“节点”这一概念,阐明了“节点”在河床演变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论证了藕节状的平面外形在黄河下游的河床演变中的作用。他研究了水库下游的河床演变,指出修建水库后,河床调整可能延续数百公里,床沙粗化在重建平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和协作者一起查明了造成黄河下游淤积抬高的原因是主要来自中游高含沙水流发源地的粗颗粒泥沙,为黄河治理指明了重点,提供了科学依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0~80年代钱宁及其协作者在高含沙水流的研究中,提出了中性悬浮质和层移质等泥沙运动的新概念,使中国的这一研究居于世界前列。钱宁参加、组织了如葛洲坝和三门峡水库等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泥沙研究,为有关工程的泥沙处理提供了依据。钱宁先后三次推动、组织了中国的泥沙培训班,培训了许多泥沙工作的骨干,还培养了博士和硕士学位研究生。
钱宁的专著有:《泥沙运动力学》、《黄河下游的河床演变》、《动床河工模型率》等。主要论文有:《冲泻质的输沙率能自床沙质函数推估吗?》、《推移质公式的比较》、《层移质运动规律的试验研究》、《高含沙水流运动机理初步探讨》、《冲积河流稳定性指标的商榷》、《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特性及其成因分析》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