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enlin haichong
[外文]:forest pest
危害森林及林产品的昆虫。至1980年止中国已知的森林害虫约2400种,其中有生活史、习性和防治方法可查的约450种。最重要的 20余种中包括马尾松毛虫(见松毛虫)、微红梢斑螟 (见松梢害虫)、日本松干蚧(见松干蚧) 、华山松大小蠹、黄脊竹蝗、粗梢双条杉天牛和光肩星天牛(见针叶树天牛)、杨扇舟蛾、榆蓝叶甲(见榆树叶甲)、油茶尺蠖等。它们的侵袭或寄生,可使林木在形态、组织或生理生态上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变化,导致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林木或整个林分的死亡和生态环境恶化。
研究作用于森林及林产品的昆虫的科学称为森林昆虫学,是昆虫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森林昆虫的形态解剖、分类地位、个体生长发育规律、种群数量消长与森林生态系统中其他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控制种群数量的策略和方法,从而达到防治害虫、利用益虫、保证林木健康成长的目的。
研究历史
把森林昆虫作为一门学科从事专门研究始于19世纪初。从那时到现在一般分为3个时期:
(1)自然历史研究时期。可以德国J.T.C.拉策堡的工作以及著作《森林昆虫》 3卷(1837、1840、1844)和《森林害虫及其天敌》为代表。
(2)分类辅以实验生活史研究时期。以德国的W.艾希霍夫的工作为代表,他通过生物实验和分类学的研究,澄清了有关小蠹虫生物学的许多错误观念。《欧洲的小蠹》(1881)是其主要著作;
(3)近代时期。以实验生物学研究为重点,其中德国K.埃舍里希的影响最大,著有《中欧森林昆虫》 4卷(1914~1942),并主编《应用昆虫学》期刊,对森林昆虫学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在1949年前只有极少数昆虫学工作者附带从事森林昆虫的研究。1949年以后,开始建立森林昆虫的专门研究单位,从事森林昆虫的区系分类,以及有关森林害虫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和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等的研究。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也设立了森林保护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各级政府机关设立专门的森林保护机构,从事森林病虫害及火灾等的防治工作。
害虫类别
根据森林害虫的生活方式可分为下述类型。
根部害虫有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蛴螬、金针虫、双翅目的种蝇和直翅目的蝼蛄等。这类害虫栖居于土壤,取食刚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的根、茎及幼芽,或蛀入幼树根内取食。其发生与土壤的类型及水肥管理、圃地的前作、林木和灌木的种类等有关。如地老虎喜较湿润的粘壤土;前作为大豆和施用未经腐熟的厩肥时蛴螬、种蝇发生较多等(见地下害虫)。
干部害虫主要包括鞘翅目的小蠹、天牛、吉丁虫、象甲;鳞翅目的木蠹蛾及透翅蛾,膜翅目的树蜂等。除成虫期营裸露生活外,卵、幼虫、蛹等均在树皮下、树干裂缝中或木质部内营隐蔽生活。林分中的被压木、风倒木和风折木是这类害虫长期维持一定数量的基本依托,当林分因受叶部害虫、风、火、水、旱灾害而生长趋弱时,干部害虫乘虚而入,导致树木大面积死亡。在成熟、过熟林分,这种情况更为常见。少数干部害虫也能侵害健康立木。森林经营管理不当,如夏季采伐后未及时将原木运出林外,强度择伐且采用拖运集材方式,未及时对中龄林进行抚育采伐,以及过度修枝,未及时清除被害立木等都可造成蛀干害虫大量发生。
枝梢害虫包括两类:
(1)钻蛀害虫。蛀食林木枝梢的昆虫。有鳞翅目的螟蛾类、卷蛾类,鞘翅目的象甲类、天牛等。它们影响主梢生长或主干形成,或使主干扭曲,顶梢丛生,降低木材利用价值,甚至引起整株枯死。
(2)刺吸害虫。如同翅目的蚜虫、蚧类、粉虱、木虱、叶蝉等,其若虫和成虫均以刺吸树木汁液为生,可引起枝叶萎缩和枯黄,或形成瘿瘤,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枯死。有些害虫还可传播病毒病害,其中很多是重要的检疫对象。
叶部害虫种类繁多,主要有鳞翅目的枯叶蛾、毒蛾、 尺蛾、 舟蛾、袋蛾、刺蛾、潜叶蛾、卷蛾、斑蛾,以及鞘翅目中的叶甲、膜翅目中的叶蜂,直翅目中的竹蝗等,其中枯叶蛾科的松毛虫历来是中国松林的重要害虫。大多数食叶害虫营裸露生活,生殖力大,受气候、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显著,近老熟时幼虫食量剧增,因而在发生数量上带有明显的爆发性或周期性,迁移扩散速度快、范围广,林木健康与否都能受害,林木叶片被吃光后常导致小蠹、天牛等干部害虫大量发生。
果实种子害虫有鳞翅目的螟蛾、卷蛾、麦蛾,举肢蛾,鞘翅目的象虫,膜翅目的小蜂、叶蜂和双翅目的花蝇、瘿蚊等。多在寄主花期或幼果期产卵,随果实的生长而逐渐发育,取食果轴、种鳞及果仁等不同部位,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发生严重地区常导致种子连年失收。
预测预报
生态环境良好时,森林害虫种群与其他生物种群,包括天敌昆虫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可不致造成灾害。一旦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减少,这种平衡被破坏,害虫数量便会急剧增加,以致猖獗成灾。为及时做好防治工作而常用的预测预报方法有如下述。
发生期预测又分物候法、 积温法、 发育进度法、趋性预测法和形态特征预测法等。
(1)物候法。观察害虫各虫期出现日期与其所处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出现日期的相关性,然后根据某一或某几种自然现象的出现日期,预测害虫虫期出现的日期。如中国湖南省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为害常与桃花盛开同时,可据以进行预测。
(2)积温法。可根据积温公式推算,如已知害虫某一虫期的有效积温和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即可根据近期气温的实测值或预测值,计算该虫期所需时间。利用有效积温,还可以预测某地某种害虫可能发生的代数。此法不适于具有滞育世代的昆虫。
(3)发育进度法。害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时间因温度不同而异。不同时间的倒数就是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速度,即。假定全部发育时间为100,则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速度为,当V 值累积到100时,即表示该发育阶段已完成。
(4)趋性预测法。如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害虫可能发生的季节里于林地设置黑光灯诱集害虫,以确定害虫的出现期;又如利用性外激素引诱害虫以观察害虫的发生期。
(5)形态特征预测法。如槐树尺蛾幼虫体背出现紫红时,表示幼虫已老熟,3~5天内将大量化蛹。
发生数量预测方法尚不成熟,只能预测数量变化的趋势。计有气候图法、虫口调查法、形态及生理状态预测法等。
(1)气候图法,将害虫相连许多代实际发生的数量与各代气候图的特点比较,找出与害虫大发生有关的气候图的特点,据以预测害虫数量的消长。同样,根据温湿系数的月、旬变化与害虫数量消长的关系,也可进行预测。
(2)虫口调查法。在害虫数量较为稳定的时期(蛹期或越冬期)中进行虫口调查,了解影响害虫数量消长的主要因子(天敌种类及其寄生率或捕食量,寄主植物被害情况)以及害虫生殖力指标(蛹重、产卵量、性比)的变化情况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作出预测。
(3)形态及生理状态预测法。根据害虫适应环境所起的形态及生理变化,预测害虫数量,如蚜虫在不良环境下便产生有翅蚜。因此,统计有翅蚜的多少,便可预测蚜虫的动态。此外,成虫颜色的变化,越冬虫期脂肪体的发育程度及含量都可作为预测指标。
发生范围预测影响害虫扩散蔓延和迁移的因素是害虫的活动能力,种群数量的大小,寄主植物的情况以及地形与气象条件等。只有掌握这些因素才能比较有效地预测害虫的扩散蔓延范围。
防治原理与方法
中国防治害虫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目的是应用多种可以彼此相辅相成的防治方法,把害虫种群数量抑制在不产生经济损害的水平。营林技术措施包括营造混交林,重视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合理密植,合理打枝,及时间伐,保护下木及枯枝落叶,促使树木生长旺盛,保持林中不同生物种群的相对平衡等。此外还应根据需要采取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以及植物检疫等。
- 参考书目
- R.N.Coulson & J.A.Witter, Forest Entomology,Ecology and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8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