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森林经理介绍

关于森林经理介绍,第1张

关于森林经理介绍

[拼音]:senlin jingli

[外文]:forest management

科学组织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一整套技术体系,包括森林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以及决策和信息反馈的反复循环过程。其任务是:在地域上把森林分成便于经营管理的、具有不同功能的等级单位,全面掌握其自然、经济信息并按自然和经济规律制定决策和经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定期复查资源动态,检查评价经营效果,不断修订和完善原订方案。在此基础上加强森林经营的质量管理,实现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再生作用和多种效益,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森林经理学是林业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永续利用为原则,研究森林结构的理论及有关的技术措施。测量学、测树学、林业遥感、森林生态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等是这门学科赖以发展的基础,并且需要运用林业经济、造林和森林利用等林学知识。

基本内容

包括森林区划调查、组织和经营、规划设计以及监测检查与修订等。

森林区划调查

在中国森林资源调查的 3大类别中,对林业基层生产单位(林业局、场)主要采用第 2类调查,即森林经理调查(见森林资源调查)。调查内容可归纳为3个方面:

(1)林业生产条件调查,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过去和现在森林经营情况的调查与评定等;

(2)专业调查,如土壤、立地类型及立地评价、出材量、森林更新和森林的抚育改造、病虫害、种源和林副产品的调查等;

(3)小班调查,是这类调查的中心任务,包括调查小班的林况、地况、各项调查因子(见林分调查因子)和小班蓄积量等。根据小班调查结果编制调查簿和绘制图面资料(见森林图面材料)。最后以此簿为基础,按区划系统和组织经营系统(见森林经营类型)编制各类资源的面积、蓄积统计表,为资源分析和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组织和经营

从森林经营技术角度,将林分或林地分门别类地组成一套完整的经营系统,以便因地、因林制宜地组织经营。有两种形式的组织经营系统:一是龄级法,即林种区(经营区)-森林经营类型-调查小班;一是小班法,即林种区-经营小班-调查小班。其中林种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森林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它们的经营方向。在一个林场内可以有一个或几个林种区,一般是相互连接的以林班线为境界的地域范围。在林种区内根据树种、立地质量、森林起源、经营目的等组织森林经营类型(作业级),它是地域上不相连接的调查小班集合体。在实行小班经营法时,把经营目的和措施一致的一个或几个相连接的调查小班组织在一起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称经营小班,有明显的界线标志,调查时在现地提出规划设计措施,适用于比较集约经营的地区。

规划设计

在分析以往森林经营利用经验和资源变化的基础上,根据森林经理调查的资源数据和有关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提出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经过充分论证的一个经理期(5~10年)的经营利用规划设计,有时需要对以后几十年或一个轮伐期的资源变化动态作出预测,以指导林业局的长期合理经营和永续利用。在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第3类调查资料进行各种作业设计,以完成各项森林经营和利用任务。

监测、检查与修订

森林经营方案由林业局、林场实施。在经理期内需要通过监测手段检查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掌握森林资源的消长动态。一般采用各种记录方式建立经营档案制,或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配备信息检索系统。经营档案和陆地卫星象片或航空象片提供的信息,可及时监测森林面积及林况的变化,便于再次决策和修订规划。修订的间隔期一般为10年,速生树种可为5年。这项工作称森林经理复查(见森林经营方案)。

历史和现状

14世纪德国出现了区划轮伐法。1795年G.L.哈尔蒂希提出材积平分法,随后又有面积平分法、折衷平分法、价值平分法等木材收获调整的方法。以后,技术途径逐渐增多,所依据的规律主要是对森林资源存在的时间形式和空间形式作出各种有利于永续利用的安排。1841年德国C.海耶尔发展了法正林概念,用于以同龄为基础的森林经营类型。19世纪中法国A.吉尔诺和瑞士H.毕奥利提出一种检查法,将法正林的理论应用于异龄林(见森林永续利用)。当时的森林经理学主要是研究从时间上、空间上组织木材永续收获的理论与方法,构成了现在森林经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提出调整林的概念以代替难于实现的法正林,并在不断调整实现永续利用。随着林业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类对森林资源从单一的木材利用进展到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又发展到更加重视各个组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相互关系,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出发处理和解决林业问题。

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曾在个别林场进行过森林调查并编制施业计划,以后曾在台湾和东北三省进行过森林经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在长白山开始了森林经理调查,1952年成立了林业部森林经理司,培训、建立森林经理调查队伍,1953年编制第一部森林经理施业案。随后,在全国各大林区开展了航空摄影测量和地面综合调查。1962年和1976年先后进行全国性森林资源清查。1977~1981年建立了连续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为掌握森林资源的消长动态打下了基础。1984年首次建立全国森林资源数据库,形成了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体系。

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应用数学、系统工程、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广泛用于一类、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的各种抽样方法,在三类调查中也有逐步采用之势。但为落实地块、反映森林分布和可及性特点以及为实现最优土地利用方案提供资料,常规调查仍将采用。利用卫星象片和航空象片与连续清查体系结合进行森林资源多阶清查的技术将逐步趋于完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森林经理内业工作向着自动化和程序系统化的高效率方向发展,并将更加重视森林立地条件和森林生物量的调查。在规划设计方面,由于近代系统工程学、运筹学和规划理论在森林经理中渗透,森林经理的全部工作可比拟为一个系统,按内容分为问题、信息和决策 3个子系统。当经营者面临不肯定的多种可能方案时,将通过建立模型,输入信息进行模拟,从而作出评价,实现优化。例如,树木和林分生长的数学模型、森林采伐量和经营措施最优方案的模型和最大经济效益的数学模型等,已在编制各种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部分已编成电算程序。森林经营方案正由静态平衡向动态平衡、由单一木材经营向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由定期修订的单一方案向逐年编制滚动式短、中、长期计划发展。

参考书目
  1. Kenneth P.Davis,Forest Management,2nd ed.,McGrawHill,Book Co., New York,196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152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