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瘤牛介绍

关于瘤牛介绍,第1张

关于瘤牛介绍

[拼音]:liuniu

[外文]:Bos indicus

热带地区的特有牛种。 哺乳纲牛科(Bovidae)牛属。草食性反刍家畜。因在鬐甲部有一肌肉组织隆起似瘤而得名,古称犦牛,亦称犎牛。有乳用、肉用及役用等类型。耐热、耐旱、耐粗饲,和普通牛杂交,其后代有生育力。体格较高,骨骼纤细。头狭长,额宽而突出,耳长大而下垂,颈垂特别发达,甚至可延伸至腹下与阴鞘及阴囊皱褶相连结。瘤峰发达,形状不一,重5~8千克,约占体重的2~3%。蹄质坚实,皮肤松弛,被毛短粗且稀疏。毛色多种,常见的有不同深浅的灰色、褐色、红色及黑色等。汗腺多,腺体大,易排汗散热。对焦虫病等有较强的抵抗力,并能遗传给其与普通牛的杂交后代。皮肤分泌物有特殊气味,能防壁虱及蚊虻。许多国家利用瘤牛与欧洲肉牛杂交,培育出含不同程度瘤牛血液的优良新品种(见牛)。中国也曾引入瘤牛改良当地黄牛。瘤牛有下列主要品种。

辛地红牛

乳役兼用。原产巴基斯坦的信德省,来源于俾路支的山地牛。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普遍饲养,且被引至马来西亚、缅甸、斯里兰卡、菲律宾、日本及巴西等国。中国曾于1940、1956、1960及1965年先后引入,分别饲养于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等地,现在广西、贵州、云南、江西和福建等地也有分布。成年公牛体重 425~455 千克,母牛体重300~330千克。在终年放牧,每头每日补给混合精料1.5~2千克的条件下,泌乳期为240~300天,产奶量1000千克以上,乳脂率5.0%左右。公牛主要供役用。

婆罗门牛

即美洲瘤牛。肉用型,由美国用几种印度瘤牛略加欧洲牛血液育成。分布于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等地。繁殖力强,利用年限长。在美国许多新育成的肉牛品种中均含有本品种血液。一般成年公牛体重为 770~1100千克,母牛为450~550千克。出肉率高。经肥育后屠宰率可达60~6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152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