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uhan chengshi guihua
[外文]:planning of Wuhan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部。市区由隔长江和汉水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全市总面积8216平方公里,总人口 608万人(1985),辖六个城区、三个郊区和四个县。市区(不包括四个县)面积137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80.1平方公里,人口293万人(1985)。
沿革长江以北的汉阳在汉朝就筑有城垒;长江以南的武昌在三国时筑城;汉口始建于南北朝。汉口和汉阳原为一体,明成化元年(1465)汉水由龟山南麓改道由龟山北麓注入长江,自此两镇分开。
武汉自唐宋以来已是商业重镇,为周围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南宋时盛极一时,明清时期,汉口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1858年,汉口被辟为商埠后,对外贸易总额在上海、天津、广州各大城市中常居前列;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不少文物古迹。
城市建设从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起武汉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建设,建设了武汉钢铁公司、重型机床厂、锅炉厂、热电厂和肉类联合加工厂等,开辟了青山、中北路、石牌岭、白沙洲、易家墩、堤角、庙山等工业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地方工业发展较快,又建设了关山、余家头、七里庙、鹦鹉洲、唐家墩等工业区;在远离市区的葛店,开辟了化学工业区。1971年以来,还建成武汉钢铁公司的冷轧、热轧带钢厂(1700轧机)等和武汉石油化工总厂,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
武汉已成为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到1985年,武汉地区港口有码头510座,363个泊位,年货物吞吐量2600万吨。在河港中,武汉港的吞吐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1980年武汉被定为长江外贸口岸之一,终年有海轮通往日本、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地。武汉铁路枢纽站连接京广、汉丹、武大3条铁路干线,6条支线。长江大桥、汉水铁路桥和两座汉水公路桥的建成,改善了京广线的运输条件,方便了市内交通,将武汉三镇联结在一起。武汉通往各地的公路网也已形成。
武汉又是重要的教育、科学研究基地。1985年有高等院校34所,在校学生87668人。市级以上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33个。
从1949年到1985年,武汉新建住宅面积24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原有住宅面积的四倍。全市的道路总长1229公里,公共汽车、电车行驶路线100多条。渡江轮渡航线15条。市内共有水厂11座,日制水能力193.6万吨;排水管道总长785公里。市区有堤防308公里。建设了东湖风景区、月湖古琴台、解放公园等园林20余处,重建了黄鹤楼、晴川阁、长春观等古迹,新建了展览馆、体育馆、宾馆、商场、办公楼等一批大型公共建筑。
城市规划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武汉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武汉市从1953年起着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当时的规划基本上确定了城市功能分区和道路骨架,各项布局比较合理,不足之处是过于强调空间几何构图,采取了单中心封闭式的布局。1959年对原有规划方案进行了局部的修改调整。1979年根据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城乡规划一体的原则,重新修订了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确定了武汉市的城市性质为:湖北省的省会,历史文化名城,华中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内陆的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对外通商口岸,以冶金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根据三镇的不同特点进行建设:汉口以商业和金融为主,武昌以文教、科学技术、信息研究为主,汉阳以旅游和新兴产业开发为主。这个规划方案将城区、近郊区、县区、工业城镇和农村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改造旧城区,完成中心城外围新区配套建设的同时,重点开发长江两岸的葛店、阳逻、金口等卫星城镇。在规划中,采取以武汉三镇为中心、长江为主轴、京广铁路线为次轴、向公路干线和汉水流域展开的布局结构,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的城镇群体。市区部分将依据江河湖山交叉分割地块的自然形态和三镇鼎立的特点,形成沿江河带形展开,绕湖山分区成片的布局。若干个多功能综合区既相对独立,又与三镇中心城组成一个整体。在组团之间,利用地形留出一些绿化空间,布置点、线、面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使各区、片之间能取得方便的联系,在长江、汉水上规划建设多座桥梁。全市道路沟通成环,并以环形放射的主干道系统,连结各片,形成功能划分明确、交通运输方便的城市道路系统。在主干道和江河两岸重点对景地段,规划建设一些高层建筑,使城市轮廓更加鲜明。同城区中心的“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的优美壮观的轮廓线呼应,东联洪山和东湖,西联月湖和墨水湖风景区,构成横贯城中的风景轴线。黄鹤楼、晴川阁隔江对峙,更多的文物古迹风景点,则分散在河川山湖之间。(见彩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