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ongjian wuli tance
[外文]:space physics exploration
为研究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物理现象和过程而进行的探测。空间物理探测及其结果是空间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和依据。在地面设立观测台进行观测虽是空间物理探测的重要方面,但是它不能直接探测,不能定量地描绘空间各种物理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出现,使人们能把各种仪器送入空间进行直接探测,使得空间物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火箭和卫星空间物理探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空间物理现象作定量的描述,主要是了解空间物理的平均状态,利用比较简单的仪器测量地球大气层、电离层、磁层和行星际空间的基本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高层大气模型、电离层模型、辐射带模型和太阳光谱,发现了行星际磁场的扇形结构,建立了太阳风的模型。第二阶段是对空间物理过程的规律进行分析,了解空间物理状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除扩大探测范围,提高仪器探测水平外,还从单个卫星孤立地进行探测发展为多个卫星联合探测(见“国际日地探险者”卫星)。多颗卫星联测的好处是:
(1)可以区分被测物理量是随时间变化还是随空间变化;
(2)可以判断物理量是静止的还是移动的,并测出它移动的方向和速度;
(3)可以对不同区域同一时间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两个区域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阶段还进行了主动式实验,即用人工方法破坏空间物理环境的平衡状态,然后观测它恢复平衡的动力学过程。这种方法有利于从众多的物理参数中突出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加以研究,发现其规律。
空间物理探测的主要对象,有中性粒子、高能带电粒子、等离子体、固体颗粒、低频电磁波和等离子体波、磁场、电场。
中性粒子地球、某些行星和少数卫星的大气层主要是由中性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行星际空间中也有少数中性粒子。探测的方法是用质谱仪直接取样,分析中性粒子的成分和密度,或根据大气阻力造成卫星轨道的变化来推算大气密度。美国曾发射过专门测量大气密度的卫星。
高能带电粒子空间存在着大量的电子、质子和重离子等能量很高的带电粒子。使用的探测仪器有:
(1)利用气体电离作用的盖革-缪勒计数器、正比计数器和电离室;
(2)半导体计数器;
(3)切仑柯夫探测器。单独使用它们,能测到带电粒子的通量和能谱;组合起来可以测量粒子成分和角分布。早期的空间探测卫星大多带有测量高能带电粒子的仪器。
等离子体太空中绝大部分物质以等离子形式存在。地球的电离层和太阳风都由等离子体组成,磁层中也有几个等离子体密集区域。由于过去人们对它认识不足,所以等离子体测量工作开展得较晚。直接测量等离子体的仪器分为两类:一类根据落到传感器上的带电粒子产生的电流来推算等离子体的密度和温度,如法拉第筒、减速势分析器和离子捕集器;另一类是探针,通过在探针上加不同电压引起的电源变化来推算等离子体参数。
固体颗粒在太阳系内,除了行星和小行星外,还有大量的、微小的固体颗粒在围绕太阳的轨道上运动,这些固体颗粒称为微流星体。常用的测量方法有:
(1)利用微粒的冲击产生压电效应;
(2)利用微粒通过电容器两极板之间使电容器放电;
(3)利用微粒引起物质发光;
(4)利用微粒穿透挡光片生成小孔透过日光;
(5)利用微粒在塑料薄膜上打出小孔,回收后用显微镜分析。
低频电磁波和等离子体波空间等离子体不稳定过程和电磁场变化会激发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和等离子体波。频率为几赫以下的波动一般用磁强计测量,频率较高的波动用接收机测量。
磁场磁场是空间环境的重要参数之一。探测磁场的仪器有线圈式磁强计、磁通门式磁强计、质子旋进式磁强计和光泵磁强计。
电场与其他项目比较,空间电场的测量工作开展较晚,因为空间电场强度一般只有几毫伏/米,而飞行器相对周围等离子体的电位一般高达几伏,使得直接测量极为困难。电场测量原理是:从卫星上对称地伸出两根杆子,测量杆子两端的电位差就能求出电场强度。主动式实验有释放钡云的方法,根据钡离子在电磁场作用下的漂移速度推算出电场的方向和大小。
为探测空间物理环境,美、苏等国都发射了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