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ngdezhenci
[外文]:Jingdezhen porcelain
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地区生产的瓷器。景德镇因盛产名瓷被称为瓷都,产品以日用瓷和艺术陈设瓷为大宗,此外有建筑卫生瓷、高低压电瓷、化工用瓷、纺织用瓷和特种用瓷。著名的日用瓷品种有青花瓷、玲珑瓷、颜色釉瓷、粉彩瓷和薄胎瓷等。产品造型有碗、盘、杯、壶、坛罐、瓷板、瓷雕等十几大类和众多的装饰画面。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之东北边陲,濒临昌江,水运较为发达,四周环山,过去森林密蔽,为当地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燃料资源。附近蕴藏大量瓷石、高岭土等陶瓷器原料资源,为陶瓷的生产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景德镇原名新平,又名昌南镇。汉代开始生产陶器。唐代武德年间(618~626),著名的陶窑、霍窑制成色泽素润的瓷器,曾选送到关中,进贡于朝廷,博得“假玉器”的称号。五代时,昌南镇所产瓷器质白细腻,釉面光亮,白度达70%,吸水率和透光度接近于现代瓷质标准,是中国南方第一个生产白瓷的地区。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8),昌南镇烧制的御用瓷器光致茂美,四方仿效,皆称景德镇瓷,昌南镇从此改称景德镇。南宋时期,景德镇大量吸收外来制瓷技艺,集全国名窑之大成,使产品和装饰日趋丰富,创制的影青釉刻花瓷,色白而青,通体透光,有“琼玖饶玉”之称,并销往国外。元代初期,设立了浮梁瓷局,生产色似鸭蛋壳的卵白釉瓷。制坯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坯料中氧化铝(Al2O3)的含量,减少了制品的变形,烧造出青花、釉里红、霁蓝釉和釉上三彩的大瓶、大缸等产品,是景德镇瓷的创新时期。明代初期,官府在景德镇珠山设立规模巨大的御窑厂,生产御用瓷器。同时民营瓷业也很兴旺,出现了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创造了祭红、斗彩、孔雀绿、娇黄和矾红描金等产品,海外贸易逐渐扩大。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的五彩、珐琅彩,雍正年间(1723~1735)的粉彩、墨彩,乾隆年间(1736~1795)的青花玲珑都颇负盛名。此外,还有高低温颜色釉品种,质量超越前代;新创郎窑红、蛇皮绿、鳝黄诸色;还创造了内外层能够活动的转心瓶和个别组件能旋转的转颈瓶等。鸦片战争后,国外陶瓷器在中国倾销,景德镇瓷业日趋衰落。
20世纪50年代,景德镇的瓷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过30多年的技术改造,改变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 *** 作靠手工、干燥靠太阳、烧成靠松柴的落后状态,开始以重油或煤气为燃料,利用蒸气、远红外线或窑炉余热进行干燥,实现了矿山开采与生产工艺的机械化和半自动化。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主要生产碗、盘、壶等单件瓷逐步转向高档成套瓷的生产。企业由以往的简陋作坊发展到现代化装备的大厂。整个瓷业实行了专业化分工,形成从地质勘探、矿山开采到生产、科研、教学相配套,门类齐全的陶瓷工业体系。
景德镇制瓷原料主要为当地的优质瓷石、高岭土、釉石、石灰石和少量釉灰等,用机械设备加工成精细的坯泥和釉浆。陶瓷器成型多采用滚压、旋压、拉坯、印坯、雕塑、注浆等方法。半成品坯经修坯后上釉,装入隧道窑、倒焰圆窑或景德镇窑中,在1280~1350℃高温下,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坯、釉中的三氧化二铁(Fe2O3)在还原气氛中转变成氧化亚铁(FeO),形成景德镇瓷半透明度好、敲声如罄、釉面白里泛青的绢云母质瓷的独有的特色。
景德镇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生产出一批新型、高级瓷器,如特大型花瓶、大口径薄胎碗、大型组合瓷雕等。人民瓷厂的青花梧桐45头西餐具,1984年先后在莱比锡、布尔诺和波兹南等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