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eixing guangbo
[外文]:satellite broadcasting
利用广播卫星向地面转播电视或声音广播信号,供一般公众直接接收的广播方式。直接接收包括个体接收和集体接收两种:个体接收系统卫星的发射功率较大,到达地面的电波较强,用直径1米以下的小型天线和简单的设备即可接收,这是卫星广播的主要形式;集体接收系统卫星的发射功率较小,地面要用较大的天线和较复杂的设备来接收。卫星广播试验始于70年代中期,主要用于电视广播。卫星广播是实现广播电视大面积覆盖的先进手段。它具有很大的信息传输能力,为高清晰度电视广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实现全世界统一的彩色电视制式提供了可能性。
特点卫星广播与其他广播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优越之处。
(1)卫星传送的信号不受海洋、山脉、沙漠等地理条件的限制,也不受电波直线传播距离的限制。一颗卫星能覆盖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2)信号的传送环节少,因而畸变较小,可靠性高,加之电波自上而下,不易受山峰和高楼的遮挡,图像上也没有因电波的多重反射引起的重影干扰。
(3)卫星广播系统的投资和维护费用远低于地面电视广播系统。
系统组成
卫星广播系统由广播卫星、地面接收网、上行站和测控站组成。
(1)广播卫星:见广播卫星。
(2)地面接收网:卫星广播的地面接收网包含大量的接收点。每个点的接收设备包括:天线、输入级、中频放大器、解调器和基带信号处理设备等部分。输出的视频和音频基带信号或经变换供电视机直接收看(个体接收);或用发射机作无线转播或用有线传送(集体接收)。接收天线通常采用抛物面型反射器,在低频段也用螺旋天线或八木天线。
(3)上行站和测控站:它们是为卫星工作服务的地球站。上行站的任务是把来自演播室的电视和声音广播节目信号发射给卫星;其次是接收、监测卫星转发下来的信号和对卫星转发器通道进行在轨测试。通常除主上行站外,还设有移动型或车载型上行站,以供外出采访就地转播之用。上行站设备包括天线跟踪系统、发射系统、接收系统、测试设备、基带信号处理设备、电源系统和地面节目传送设备等。测控站的任务是跟踪卫星、测定卫星轨道、接收卫星的遥测数据、向卫星发送遥控指令、监测卫星的工作状态、存贮卫星运行数据和计算机软件。测控站也可与上行站合一。在有数颗卫星、数座上行站和测控站的系统,往往设置专门的卫星运行控制站,集中各站传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对各颗卫星发出指令,安排运行计划,指挥整个广播系统。
可用频带常用的下行频带是Ku(11.7~12.7吉赫)、S(2.5~2.69吉赫)、L (0.62~0.79吉赫)三个频段。其中S、L频段指配的频带较窄,能容纳的节目数量较少,对于到达地面的电波强度有较严的限制。因此80年代卫星广播使用的主要频段是12吉赫频段。国际上规定,在这一频段内,其他业务不得干扰卫星广播业务。与低频段相比,Ku频段的主要缺点是电波的雨致衰减较大,因此,一些热带多雨国家(如印度等)大多采用2.5吉赫频段。广播卫星的上行馈线链路的主要频带是14.5~14.8和17.3~18.1吉赫,也可以协调使用卫星固定业务的上行频带。
轨道位置广播卫星的轨道位置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
(1)地面接收天线仰角:从降低雨致衰减的要求考虑,卫星的位置应尽量靠近服务区中心的经度,从而增大接收天线的仰角,缩短电波穿过降雨区的行程。在Ku频段,规定接收仰角应大于20°。
(2)卫星食停电时间:每年春、秋分前后共90天里,每天会发生几分钟至72分钟的卫星食,使卫星上太阳电池停止发电,导致大功率转发器停播。卫星食发生在卫星所处经度地方的午夜,所以应把广播卫星的轨道位置选在服务区中心经度的西边。每西移1°卫星停电起始时间推迟4分钟,适当西移可使卫星食停电出现在夜间电视节目结束之后。因此,卫星食停电时间决定了卫星轨道位置的东限,而接收仰角决定了它的西限。
调制方式已发射的广播卫星都采用调频方式传送图像,因为调频方式抗干扰性强,传输质量好,频率复用率高。
电波极化12吉赫频段的卫星广播业务采用圆极化。圆极化天线的馈源结构稍复杂,但安装维护简单,有利于简化大量接收点的安装与维护工作,适于接收机的工业化批量生产和普及。
- 参考书目
- 远藤敬二、泉武 博著,朱毅麟等编译:《广播卫星的基本知识》,国防工业出版社,北京,1981。(遠藤敬二、泉武 博:《放送衛星の基礎知識》,兼六舘出版株式会社,東京,197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