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现代机械工业?

什么是中国现代机械工业?,第1张

什么是中国现代机械工业?

[拼音]:Zhongguo xiandai jixie gongye

[外文]:contemporary machine building-industry in China

中国现代机械工业主要包括建立机械工业初步基础(1949~1957)、老厂的整顿和技术改造、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骨干企业、引进技术和发展新产品、初步建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比较完整的机械工业(1958~1965)、调整企业、发展品种、发展专业协作、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6)、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1977~1985)、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扩大服务领域、改革管理体制、调整企业结构、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速技术引进和扩大产品出口、开展老厂的技术改造、这一时期的成就、中国机械工业现状、能源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重型、矿山、原材料开采和煤矿机械制造、机床工具制造、纺织、轻工、食品、包装机械制造、农业机械制造、仪器仪表制造共二十六方面的知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机械工业逐步从修配性质发展成为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技术水平和成套水平不断提高的工业部门。中国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大体经过了4个阶段。

建立机械工业初步基础(1949~1957)

1949年以前的中国机械工业属于修配性工业,基础薄弱,除军火工业和造船业制造过一些比较复杂的产品外,其他部门以修配为主,只能制造简单的产品(见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经过1950~1952年的 3年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对原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组、改建工作,着手筹建重大项目。如太原的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于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产。哈尔滨的中国第一个大型电机厂也是这个时期开始兴建的。这几年,中国的机械工业对恢复国民经济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机械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 1000米地质钻机、300马力柴油机、3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3吨蒸汽锤、直径1米和2米的立式车床等较大和精密的设备,以及许多关键配件,如为小丰满水电站两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的修复制造了万伏级高压定子线圈;为吉林石砚造币厂的大型造币机制造了16件直径1600×4000毫米重7~8吨的干燥筒配件等。3年中试制了上千种新产品。

1952年机械工业的产值比1949年增长3.9倍,主要产品产量超过了历史上最高水平的1947年(表1)。




中国机械工业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原有的工厂进行了整顿和技术改造,新建一批大型现代化骨干企业,引进新技术和试制新产品,并初步建立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老厂的整顿和技术改造

主要完成 5项重点工作。

(1)确定企业的专业方向,对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统筹安排,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将其生产逐步纳入国家计划。

(2)建立企业基本的生产秩序。建立了作业计划和生产技术准备制度,加强了计划管理。

(3)建立正规的制造方法和技术秩序,逐步实现文明生产,建立严格的技术责任制。

(4)完成以工艺工作为中心的企业技术改造。许多工厂改进了工艺设备,加强了工具、机修、计量、检验等力量,建立了“四师一长制”(总设计师、总工艺师、总锻冶师、总设备动力师和生产长)加强了科室和车间的技术力量。

(5)加强经济管理,建立经济核算制。整顿原始记录,加强定额管理,推行指标下车间、下科室,建立经济活动分析制度。

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骨干企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机械工业的建设部署以发展冶金设备、发电设备、运输机械、金属切削机床的制造为重点,适当发展电工材料、电器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和农业机械的制造。根据这一部署建设了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70多个,其中苏联和东欧国家援助的项目20多个。重型矿山设备行业建成了太原重型机器厂、第一重型机器厂、洛阳矿山机器厂等3个大型企业,还重点改造了沈阳重型机器厂、沈阳矿山机器厂、大连起重机厂。电机行业建成了哈尔滨及上海两套电站设备厂(生产汽轮机、发电机、锅炉等);还建成西安、哈尔滨、沈阳等地的一批输变电设备厂和电机厂。机床行业建成武汉重型机床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以及上海机床厂、无锡机床厂等一批专业化机床厂。汽车行业建成长春汽车制造厂和北京汽车附件厂。机车车辆行业建成大同机车厂、长春客车厂和株洲货车厂,改建了齐齐哈尔货车厂和大连机车车辆厂。造船行业建设了生产各种舰艇和民用船舶的江南、沪东、武昌、广州、大连等造船厂。农业机械行业建成洛阳拖拉机厂,并开始建设天津拖拉机厂。石油化工机械行业开始建设以生产石油化工设备和石油钻机为主的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改建以生产各种采油设备为主的兰州通用机械厂。轴承行业建设了洛阳、哈尔滨和瓦房店轴承厂。仪表行业开始建设西安仪表厂。内燃机行业扩建了上海柴油机厂、天津动力机厂等。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从无到有地建立了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石油设备、冶金矿山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建设,沿海老工业城市的机械工业得到了加强,并出现了哈尔滨、洛阳、西安、兰州等一批新的机械工业基地。

引进技术和发展新产品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发展新产品的道路主要是以引进苏联产品图纸和测绘仿制国外样机为基础,从量大面广产品入手,从粗到精,从小到大,从单个到成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重型矿山设备方面,生产出930米3高炉、185吨平炉、100吨桥式起重机、3米3挖掘机、4米卷扬机、75米2烧结机、30万吨炼焦设备、 100万吨洗煤设备、直径3100×3200毫米球磨机等产品。在电工机械方面,生产出6000千瓦和12000千瓦成套火电设备、10000千瓦水电设备、35和110千伏级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产品。在机床方面,制造出112型单轴自动车床、116型多刃自动车床、主轴直径110毫米镗床、CK371 型高精度平面磨床、7256龙门刨床、3180无心磨床等产品。在通用机械和轻工机械方面,生产出20万大卡冷冻设备、日榨甘蔗2000吨成套制糖设备。在交通运输机械方面,制造出解放牌4吨载重汽车、1-5-1型货运机车、攵T6型客运机车,以及各种货车,舰艇、内河和沿海客货轮船。

初步建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为使机械工业能够从仿造向自行设计的方向发展和提高产品及工艺的科学研究水平,建立了机械科学研究院、电器科学研究院、工具研究院、工艺研究院以及农业机械研究所、北京机床研究所、通用机械研究所、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等。此外,主要企业还建立了设计、工艺、计量等技术科室。为了培养人才,除充实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外,1954年6月决定建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改为吉林工业大学)、上海造船学院;并根据生产第一线的急需创办了大批中等专业学校。




由于机械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设备自给率达到了62%,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所需的设备由国内供应的比重,按重量计为52%,按金额计为46%(表2)。

建立比较完整的机械工业(1958~1965)

这一时期国家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这一时期有过“大跃进”的失误,但仍然取得很大成就。机械工业建成68个大、中型项目和一大批小型企业;工业布局有了显著变化;1965年和1957年相比,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按原值计算增长3倍,工业产值增长1.8倍;机床、汽车、发电设备、重型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内燃机等主要设备的产量都有巨大增长;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开始从制造单机发展到提供成套设备,制造出氮肥、炼油、发电等一批大中型成套设备;部分产品已开始自行设计,如自行设计了像云峰10万千瓦水电机组这样的重大设备,中小型电动机和变压器完成了第二代新系列产品的设计和试制。

1958~1960年期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成倍增长,迫切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给机械工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各省(自治区)市、各部门都开始大量制造机械设备。在三年中,机械工业生产以年平均85.4%的超高速度增长。技术水平也有一定提高。机械工业各部门都试制出一批重大新产品,还自行设计制造出12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新安江电站72500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135系列柴油机等关键品种。由于国民经济管理方面的失误,在机械工业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是没有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品种的关系,重数量而轻质量,产量的增长主要靠群众运动,因而生产的多数是粗制滥造的产品。二是没有处理好地区布局与专业化协作的关系,各地大办机械工业,布局虽然展开了,但生产点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省市之间、部门之间,也是自成体系,自给自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重复生产非常严重。三是基本建设规模超过了国家的财力和物力的限度,很多项目半途停建、缓建,浪费很大。

1960年秋,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强调调整企业,压缩基建规模;提出质量第一,品种第一,规格第一。1961~1965年,机械工业重点进行了调整企业、发展品种和发展专业协作等项工作。

调整企业

机械工业通过调整企业加强短线产品生产能力,同时整顿企业管理和压缩基本建设规模。1961年开始,对生产条件太差、任务严重不足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同时,采取措施加强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如对支援农业的产品、原子能设备、石油设备、仪器仪表和精密机床等,充实了力量。根据中共中央颁发的《工业企业70条》的要求,大力整顿企业管理,产品质量和企业经济效果显著提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达到了较好水平。机械工业的基本建设规模大大压缩,到1962年停建、缓建项目比重达五分之四。集中力量保证了制造氮肥、石油、军工设备等重点项目。

发展品种

贯彻品种第一、规格第一、质量第一,成龙配套的方针。加强科研技术力量,充实了科学研究机构,并在部分重点企业中建立了行业研究所。机械工业高等院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得到改善。这一时期试制出一批重大成套设备和关键产品。比较突出的有:

(1)氮肥设备有年产2.5万吨合成氨设备、年产5万吨合成氨和11万吨尿素的成套设备。

(2)金属切削机床,至1965年底已能制造7大类41种精密机床,其中坐标镗床、螺纹磨床、齿轮磨床3类已开始成批生产。

(3)冶金工业急需的9套大型设备,即30000吨压力模锻水压机、12500吨卧式挤压水压机、辊宽2800毫米铝板热轧机、辊宽2800毫米铝板冷轧机、 直径80~200毫米钢管轧机、辊宽2300毫米薄板冷轧机、辊宽 700毫米二十辊带钢冷轧机、1000吨油压机、直径2~80毫米钢管轧机等,这些设备1961年5月经国家批准制造,在研制过程中采取了研究、试验、设计、制造、检验、安装、使用“七事一贯制”的原则,1971年安装调试完毕投入生产。

(4)成套炼油设备,1961年完成年处理 100万吨原油炼油厂的各种装置的定型设计,并进行试制。1963~1973年建成的100套主要炼油装置中,按定型设计建设的占70%以上。

(5)原子能设备,1964~1965年研制出第一套原子能反应堆、核原料加工设备和核物理试验设备。试制的重大产品还有10万千瓦成套火电及水电设备、黄河牌 8吨载重汽车、车轮轮箍轧机、百万分之一克一级标准天平、3万倍电子显微镜。

发展专业协作

试办托拉斯,在京、津、沪、沈等机械工业集中的城市,进行专业化协作试点。按经济合理原则,试行用经济办法管理企业,组织公司,实行统一规则、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对一些大型全能厂,按专业化原则进行改组。




至1965年,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普遍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水平。产品品种增加、质量和成套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机械工业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部门。1965年与1957年对比,产值增长183.6%,年平均增长13.9%,主要产品产量也有较大的增长(表3c)。

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6)

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革命”给机械工业造成巨大损失。工业管理方面,调整时期重新建立的秩序受到冲击,使用部门纷纷发展自已的制造力量,机械工业不合理的重复生产、重复建设的情况越发严重;在企业管理方面,调整时期建立的规章制度,基本上被废除,造成企业管理普遍紊乱,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生产方面,四分之一的骨干企业长期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科研工作也受到严重挫折。因此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停滞,加大了与国外水平的差距。

尽管“文化革命”给机械工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但由于广大职工的努力,机械工业的生产建设仍然取得一些成就。例如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在内的基本完整的西南机械工业基地。在鄂西、湘西建设了许多新的机械厂,特别是规模巨大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在华中地区形成一个新的机械工业中心。在西北建成了各有特色的汉中(机床、轴承)、关中(机床、工具、农机配件)、天水(仪表、低压电器、农机、轴承)、银川(仪表、机床)、西宁(机床、拖拉机及内燃机)等的新兴机械工业基地。三线建设对改善机械工业战略布局具有深远意义,原来在沿海地区生产的关键产品,在三线地区都有了相应的骨干企业进行生产。

这个时期还试制出一批重要的新产品和成套设备,包括第二汽车制造厂冷加工成套设备,年产150万吨钢铁联合企业的成套设备,年产300万吨井下煤矿设备,250万吨炼油厂成套设备,20~30万千瓦水力和火力发电成套设备和33万伏高压输变电设备等。

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1977~1985)

“文化革命”结束后,机械工业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加强了产品质量管理,扩大了服务领域,改革了管理体制,调整了企业结构,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加速了技术引进和扩大产品出口,开展了老厂的技术改造。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1977年9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提出了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整顿企业管理十二项要求,对于扭转企业管理混乱状况,提高产品质量起了一定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从1982年初开始对机械企业实行全面整顿,许多企业面貌发生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出现了一批产品质量高、经营管理好、企业整顿成果巩固的企业。其中沈阳电缆厂、洛阳矿山机器厂、哈尔滨轴承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四川仪表总厂、北京内燃机总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等34个企业,1985年被评为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机械工业产品质量明显提高,1985年品种一等品率73.51%、品种合格率98.85%,质量稳定提高率94.44%。

扩大服务领域

国民经济开始调整以后,机械工业生产任务普遍不足。1979年开始,机械工业开始扩大服务领域,在继续为重工业、基本建设服务的同时,加强为农村经济发展,为轻工市场、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服务,为老厂挖潜、革新、改造和扩大出口服务,从而提高了企业的适应能力。

改革管理体制

从1979年起机械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开始迈开步伐。初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将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及职工利益挂钩,使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使用权、产品销售权、价格自主权、物资选购权、人事管理权。初步改革了计划体制,机电产品进入市场,产需直接见面,用户择优选购,价格适当浮动,企业开始改变过去任务靠上级安排、材料靠上级分配、产品靠统一收购的局面。机械企业间出现了竞争,企业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经营型转变;横向联合有所发展。机械工业的管理体制改革正在进行,机械工业部直属的62个企业已于1985年5月全部下放,其他各部管理的机械工业企业也已陆续下放。为了加强对全国机械、兵器行业的统一管理,全面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1986年12月,撤销了机械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同时设立了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

调整企业结构

调整企业结构的目的是按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机械工业。1981年开始在机械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组织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四大工艺的专业化,提高了专业厂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发展各种形式的联合,促进了零部件和工艺专业化的发展。例如以第二汽车制造厂为主体,有120家汽车厂参加的东风汽车联营公司于1981年成立后,合理调整了产品方向,使汽车品种由原来的4种增加到152种,经济效益有很大提高。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各科学研究机构的测试条件普遍得到改善。许多原来以产品设计为主的研究所具备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条件。建成了一批可按国际标准要求进行产品试验的试验站。与此同时,机械工业科研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扩大研究所自主权,推行技术合同制,试行科研成果有偿转让,发展各种科研与生产联合体等,从而增强了机械工业科技工作的活力,为发展新产品创造了条件。

加速技术引进和扩大产品出口

1978~1985年,机械工业部系统引进国外技术800多项,并通过合作生产、合作研究、技术咨询、聘请专家等方式,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开办了由外商直接投资的30多个项目。在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方面,已有1600多个企业的机电产品销往 12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开始向高档、成套发展。高中档产品如多轴自动车床、螺纹磨床等开始进入欧美市场;大型成套设备也开始出口,向巴基斯坦古杜电站提供的21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已于1985年12月投产;此外还向国外输出制造技术。

开展老厂的技术改造

机械工业有许多老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这个时期机械工业投资结构有了较大变化,由过去以基本建设为主逐步转为以技术改造为主。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机械工业部系统围绕国民经济急需的重大成套设备、量大面广的节能产品、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机械、基础工艺等重点对 800多个项目进行技术改造。至1985年底止,已有近 300个项目竣工。在1985年竣工的237个项目中,已完成新产品及更新换代产品2400种。

1979年以来,中国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产持续稳定增长。1985年与1978年相比,生产总值增长0.91倍,积累增长0.81倍,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表4)。




这一时期的成就

这个时期机械工业在品种和技术水平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机械工业部1981~1985年试制新产品约6000种,大部分具有工业发达国家70年代、80年代初的水平。为重点工程提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装备:如葛洲坝电站的12.5万千瓦和17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龙羊峡电站的32万千瓦发电机组,大规模集成电路专用设备,西南铝加工厂的2800毫米铝板冷轧机,以Ky-250A牙轮钻机、10米3挖掘机、100吨电动轮自卸车为代表的千万吨级冶金露天矿成套设备等。此外,还研制出大批节能型新产品,如解放牌汽车经过改进后,吨百公里油耗降低27%;新型工业锅炉比老产品效率提高3~5%。

中国机械工业现状

中国现代机械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1985年全国共有机械工业企业11.10万个,职工1465.89万人,固定资产1550.6亿元,总产值2235.1亿元(不包括台湾省和香港地区),已形成了数以百计的行业。

能源设备制造

在电力设备制造方面已经拥有哈尔滨、上海、四川三套大型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和沈阳、西安两套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还有遍布全国的中小型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高低压电器、电线电缆、绝缘子、电机制造厂,已具备了每年成套提供500万千瓦的发电设备及相应的输变电设备的综合能力。为适应电力工业建设的要求,产品结构正在向大型、超高压机组转变。中国已能制造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的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葛洲坝电站用大型低水头水轮发电机组和交流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等。

在石油设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兰州和上海两大基地和遍布全国六大区的石油设备制造体系。生产石油钻采机械约 150个品种,可以为石油工业成批提供1500米、3200米、4500米和6000米的石油钻机,30吨和50吨起重量修井机,压裂设备,井口装置,采油机械等钻、采、集、运成套设备和工具配件和年处理 250万吨原油的炼油厂成套设备。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第一批企业的一些产品,获得了国际石油组织美国石油学会API会标许可证。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已形成了“解放”、“东风”、“南京”、“上海”、重型汽车、零部件等联营公司,能够提供载货汽车、越野汽车、自卸汽车、牵引汽车、客车、轿车六大类产品的80多个品种以及约300种专用车、改装车。1985年产量达43万多辆。产品水平有较大提高,有些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车的先进水平。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共有内燃机车、电力机车、蒸汽机车、客车、货车的修造厂33个,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能修能造的铁路车辆工业体系。不同功率的“东方红”型、“东风”型、“北京”型的内燃机车,“韶山”型电力机车和普通客车、货车都已经成批或大量生产,还能制造多种专用车辆、高级车辆以及供地下铁道用的电动车组。船舶制造业有钢质造船厂500多家,专业配套厂160多家,在全国形成了上海、大连、天津、广州、武汉、重庆等造船修船基地和比较完整的造船配套网,能够建造10万吨级、修理 7万吨级以下的各种船舶。自行设计建造的核潜艇已交付海军使用;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已经建成;以“远望”号综合测量船、“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为主力的科学考察船队达到了世界第一流水平。散货船、多用途船、集装箱船、油轮、滚装船以及近海油田三用工作船等都达到了国际80年代初期的水平。民用飞机制造,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科研水平和相当生产规模的新兴产业部门,已经成批生产了支线、中远程旅客机、运输机、直升飞机和小型多用途飞机等。

重型、矿山、原材料开采和煤矿机械制造

全国已形成包括第一重型机器厂、第二重型机器厂、太原重型机器厂、大连重型机器厂、沈阳重型机器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天津重型机器厂、北京重型机器厂、洛阳矿山机器厂、衡阳有色冶金机械厂等企业在内的比较完整的重型、矿山、原材料和煤矿机械制造体系。每年可生产几十万吨重型、矿山设备,具备了生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大型露天矿、大中型矿井、大中型建材厂等成套设备的能力。例如,为千万吨级露天矿生产了包括从爆破、装载、运输、筑路到边坡工程的成套大型技术装备;为井下煤矿提供了采煤机、刮板运输机、液压支架和支柱等高档普通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煤矿专用设备;为建筑材料工业生产采用了窑外分解新工艺的大中型成套水泥设备和大型刨花板加工设备等。

机床工具制造

中国已建成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生产科研体系比较完整的机床工具制造业,具有年产10多万台机床、2万台锻压设备、两亿件量刃具、10多万吨磨料以及相应的机床电器、附件的生产能力,为国内一些大型机械企业提供了成套设备。机械工业已能提供1800种通用机床和相应的锻压设备、工具、磨料磨具等,品种和产量可满足各方面需要的90%左右。例如第二汽车制造厂的560多条机械加工生产线,共2万多台设备中,98%以上是国产的。1981~1985年研制成功50多种数控机床,包括加工中心和柔性制造单元,多数达到国际70年代中期水平,少数达到80年代初期水平。

纺织、轻工、食品、包装机械制造

纺织机械制造已成为力量较强、品种较全的制造行业。全国拥有重点企业36个,年产量30多万吨,除满足国内需要外,并向3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纺织机械15大类主机、1895个品种。研制成功的大型和先进纺织设备有年产 1.5万吨大型涤纶短纤维抽丝成套设备、新型棉纺成套设备、新型整经机、卷纬机、分条梳毛机、高温高压喷射染色机和成套丝络并捻设备等。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在中国是一个新兴行业,1979年以来才有较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这类企业1500个,年产值16亿元。制造的重要设备有:处理5000吨甘蔗和3000吨甜菜的成套设备、年产20万吨真空制盐设备、年产 200万箱卷烟成套设备等。啤酒生产成套设备和各种罐头食品加工机械正在迅速发展。此外包装机械也得到很大发展。日用机电产品发展很快,如照相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制造行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农业机械制造

农业机械工业是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拖拉机、内燃机、耕作机械、植物保护机械、收获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排灌机械、运输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拖拉机和内燃机配件共13个行业,全行业共有企业6800多个,年产值 120亿元。产品有15大类2300多种。成批生产的产品有25、100、120马力履带拖拉机,20~65马力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以及相应的配套农机具;小至0.5马力的汽油机,大至几千马力的船用柴油机;水田作业的插秧机、机耕船、割晒机和水稻联合收割机;人力、畜力、风力、水力、机电动力等提水机具和喷灌设备;农副产品加工、饲料成套加工机械和禽畜饲养设备;人力和机动的各种农业药械及农用运输车辆等。中国已能制造农业生产需要的绝大部分农业机械。

仪器仪表制造

中国已经建立起上海、西安、重庆、天津、北京、哈尔滨、大连、贵阳等一批仪表制造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了包括仪表材料、元器件、整机乃至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内的门类颇为齐全的科研、设计和生产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仪器仪表制造业能为建设项目和科学研究提供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分析仪器、光学仪器、试验机、实验室仪器、气象仪器、海洋仪器等的成套自动检测和控制仪表系统,并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研制了一批节能仪表。为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不断进步的需要,仪器仪表产品开始采用微电子技术,电子化和智能化的产品不断增加,传统的模拟仪表正在向数字式或模拟数字混合式发展。工业控制机的研制和应用研究也在加速进行。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正由单个仪表就地控制向应用计算机系统的集中监测方向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300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