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anjing shuilixue
[外文]:environmental hydromechanics
研究污染物在水体中混合输移的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水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的污水、废热,未经足够处理,就排入河流、湖泊、海洋及地下水等水域中,污染水体,恶化水质,日益严重地影响生态、环境。污染物在水体中会因与水体混合,随水流输移而稀释;也会因化学、生物作用而降解。因此,水体本身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环境水力学的主要目标是,探求因混合、输移而形成的污染物浓度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关系,为水质评价与预报、水质规划与管理、排污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水资源保护的合理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分子物理学与流体力学特别是紊流理论的发展,已经确立了分子扩散与紊动扩散的理论基础。1921年G.I.泰勒对紊动扩散进行了统计分析。20世纪20~40年代L.F.理查森、H.杰弗里斯、G.H.科立根等研究了分层流中的紊动混合。50年代G.I.泰勒、J.W.埃尔德等相继努力建立了剪切离散的理论。60~70年代H.B.费希尔等人对各种水域中的混合问题,广泛地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至70年代末,环境水力学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污染物在水体中输移的方式主要有:随水流时均运动一道输移的随流,因温度差或密度分层产生浮力作用而形成的对流,分子随机运动所引起的分子扩散,紊流中因涡旋脉动作用而形成的紊动扩散,断面上流速分布不均匀而使断面平均浓度沿流改变的剪切离散。通过以上方式,污染物与周围水体不断混合,其浓度不断降低。合理地设计排污口,可以增加周围水体对污水的稀释。当出流流体的密度与周围流体相等,出流主要由初始动量驱动,则为淹没射流;若初始动量影响极小,出流主要由浮力驱动,则为羽流;一般情况下,浮力与动量均影响出流,则为浮射流。对污染物的不同情况会形成不同的浓度变化规律。首先是全溶于水且不发生化学与生物学作用的保守物质;其次考虑密度变化的影响,热水和盐水属于这一类;而后再计入化学作用、生物学作用以及冲刷沉淀等物理作用对污染物混合、输移与降解的影响。不同水域(河流、湖泊、水库、河口、海洋、地下水)特别是其中出现温度分层或密度分层水体时,所发生的混合,更有各自的特点,也分别在环境水力学中专门研究。
研究的方法有现场观测、模型试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由于因素复杂,环境水力学具有跨学科性质,除流体力学外,还涉及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的许多边缘内容。它既是现代水力学的新分支,又是水资源保护和环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日益受到重视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 参考书目
- H.B.费希尔等著,清华大学水力学教研组译:《内陆及近海水域中的混合》,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7(H.B.Fischer,et al.,Mixing in Inland and Coas-tal waters, 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