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aonianji
[外文]:adhesive
又名粘合剂,俗称胶。能使物体的表面与另一物体的表面结合在一起的物质。胶粘剂可粘接各种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特别适用于粘接d性模量与厚度相差比较大、不宜采用其他连接方法连接的材料,以及薄片或薄膜材料等。与焊接、铆接、镶嵌、钉接、螺栓等连接比较,有重量轻、连接部位应力分布均匀、强度高、耐疲劳性好等优点,且可以简化工艺,减少后加工量,缩短生产周期,增加气密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因此,胶粘剂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见彩图)
沿革
早在几千年以前,人类已经用粘土、淀粉、松香和动物血等天然物质作胶粘剂,以粘接城墙砖块、棺椁缝口及房屋木柱榫头等。中国是使用胶粘剂最早的国家,制造与使用方法均有记载,如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就讲述了用动物皮"煮胶"及其质量控制的方法。1912年美国的L.H.贝克兰首先将酚醛树脂作为胶粘剂用于木材粘接。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脲醛树脂作为胶粘剂也用于木材工业。从此,胶粘剂开始了以合成树脂胶粘剂为主的发展道路。40~50年代,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和聚氨酯胶粘剂问世,合成橡胶和热塑性树脂在粘接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后又开发了合成橡胶改性的合成树脂胶粘剂,即橡胶-树脂胶粘剂,并成功地用于粘接飞机机身部件。于是,胶粘剂进入了粘接金属结构部件的发展阶段。以后,合成胶粘剂又增加了新品种,如50年代末,单液型、在常温下能快速(几十秒钟)固化的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实现工业化生产,60年代开发了贮存稳定、使用方便的厌氧胶粘剂,以及其他改性丙烯酸酯树脂胶粘剂。80年代以来,世界胶粘剂年产量约8Mt,合成胶粘剂占胶粘剂总产量的70%~80%。
组成胶粘剂通常是一种混合料,由基料、固化剂、填料、增韧剂、稀释剂及其他辅料配合而成。
基料又称粘料,是胶粘剂的基本成分。常用的有天然聚合物、合成聚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三大类。
固化剂又称硬化剂,其作用是使液态基料转变成固体,从而使粘接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固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对胶粘剂的性能及工艺性有直接影响。固化剂随基料品种不同而异。例如脲醛胶粘剂的固化剂选用氯化铵,酚醛胶粘剂选用乌洛托品或苯磺酸,环氧树脂胶粘剂选用胺、酸酐或咪唑类。
填料加入一定量的填料,可提高胶粘剂的粘接强度、耐热性和尺寸稳定性,并可降低成本。要提高胶粘剂的耐冲击强度,可采用石棉纤维、玻璃纤维、铝粉及云母等作填料;为提高硬度和抗压性,可用石英粉、瓷粉、铁粉等;为提高耐热性可加入石棉;为提高抗磨性,可加入石墨粉或二硫化钼;为提高粘接力可加入氧化铝粉、钛白粉;为增加导热性,则可加入铝粉、铜粉或铁粉等。
增韧剂能提高胶粘剂的柔韧性、改善胶层抗冲击性的物质。合成橡胶和热塑性树脂可作为热固性合成树脂胶粘剂的增韧剂。一般情况下,随着增韧剂用量的增加,胶的耐热性、机械强度和耐溶剂性会相应下降。
稀释剂用于降低胶粘剂粘度、便于施工 *** 作的物质,可分为活性与非活性两类。前者参与固化反应,如环氧树脂中加入二缩水甘油醚、环氧丙烷丁基醚等;后者即是常用的溶剂,如丙酮、丁醇、甲苯、二甲苯及乙醇等,不参与反应。
此外,为了提高粘接力,常在基料中加入少量偶联剂;为了防止胶粘剂长期受热分解,加入稳定剂;有时还加入染料或颜料,可以改善胶粘剂的色调。
分类胶粘剂的分类方法很多。
按基料分类以无机化合物为基料的称无机胶粘剂,以聚合物为基料的称有机胶粘剂。无机胶粘剂包括硅酸盐、磷酸盐、氧化铅、硫磺、氧化铜-磷酸等;有机胶粘剂又分为天然胶粘剂与合成胶粘剂两大类(见表)。天然胶粘剂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毒性低,在家具、装订、包装和工艺品加工中广泛应用。合成胶粘剂一般有良好的电绝缘性、隔热性、抗震性和耐腐蚀性。通常,有机胶粘剂的耐热性和耐老化性不如无机胶粘剂。
按物理形态分类
有胶液(包括溶液、乳液、无溶剂液体)、胶糊(糊状)、胶粉、胶棒、胶膜等。
按固化方式分类(1)水基蒸发型,如聚乙烯醇水溶液和乙烯-醋酸乙烯(EVA)共聚乳液型胶粘剂;
(2)溶剂挥发型,如氯丁橡胶胶粘剂;
(3)热熔型,如棒状、粒状与带状的乙烯-醋酸乙烯热熔胶;
(4)化学反应型,如 α-氰基丙烯酸酯瞬干胶、丙烯酸双酯厌氧胶和酚醛-丁腈胶等;
(5)压敏型,受指压即粘接,不固化的胶粘剂,俗称不干胶。如橡胶或聚丙烯酸酯型的溶液或乳液,涂布于各种基材上可制成各种材质的压敏胶带。
按用途分类有金属、塑料、织物、纸品、医疗、制鞋、木工、建筑、汽车、飞机、电子原件等用胶。还有特种功能胶,如导电胶、导磁胶、耐高温胶等。
按受力情况分类有结构胶粘剂和非结构胶粘剂。结构胶粘剂能传递较大的应力,可用于受力结构件的连接,如用于飞机结构部件粘接的环氧-丁腈型胶粘剂;非结构胶粘剂为不能传递较大应力的胶粘剂,如常用于电子工业的硅橡胶胶粘剂。
胶粘剂选择胶粘剂品种很多,性能各异,而且被粘材质也千变万化,要想获得好的粘接效果,必须合理选用胶粘剂。
(1)根据被粘物的性状来选择胶粘剂。粘接多孔而不耐热的材料如木材、纸张、皮革等,可选水基型、溶剂型胶粘剂;对于表面致密,而且耐热的被粘物如金属、陶瓷、玻璃等,可选反应型热固性树脂胶粘剂;对于难粘的被粘物如聚乙烯、聚丙烯,则需要进行表面处理,提高表面自由能后再选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热熔胶或环氧胶。
(2)根据粘接接头的使用场合来选择胶粘剂。粘接接头的使用场合,主要指其受力的大小、种类、持续时间、使用温度、冷热交变周期和介质环境。对于粘接强度要求不高的一般场合,可选用价廉的非结构胶粘剂;对于粘接强度要求高的结构件,则要选用结构胶粘剂;要求耐热和抗蠕变的场合,可选用能固化生成三维结构的热固性树脂胶粘剂;冷热交变频繁的场合应选用韧性好的橡胶-树脂胶粘剂;要求耐疲劳的场合,应选用合成橡胶胶粘剂。
粘接原理粘接是界面上分子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要产生界面作用,胶粘剂须润湿被粘物表面。按表面润湿理论(图1),
在水平固体表面上放一液滴时(胶粘剂在涂用时也都是液体),将会出现固液界面张力(γs1)、液气界面张力(γ1g)和气固界面张力(γgs)三者的平衡状态:
γs1+γ1gcosθ=γgs
式中θ 称为接触角。胶粘剂在被粘物表面上形成的接触角越小,润湿越好。如θ=0,则γs1+γ1g=γgs。液体就能充分润湿被粘物表面。此时,液体从固体表面剥离时所需的功等于液体本身分离时所需的功,即粘附强度最大。因此,润湿是胶粘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分子密切接触,形成分子间引力场,达到粘接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还要求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有较大的分子间力,才能形成较大的粘接力。对于胶粘剂对被粘物形成一定的粘合力的机理至今尚不完善,概括起来有五种理论:
(1)机械理论,认为胶粘剂能深入到被粘物表面的孔隙中去,固化时通过镶嵌将被粘物连接起来(图2);
(2)吸附理论,认为粘接力是靠胶粘剂和被粘物分子之间的吸附作用形成的;
(3)扩散理论,认为胶粘剂和被粘物分子之间不仅互相接触,还必须相互扩散才可能形成牢固的粘合;
(4)静电理论,认为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有双电层存在,由于双电层的静电吸引而形成粘合力;
(5)分子理论,认为胶粘剂与被粘物只要能达到分子接触,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键或双电层相互吸引等,都能形成粘合力。
- 参考书目
- 杨玉崑等著:《合成胶粘剂》,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I.Skeist, Handbook of Adhesives, 2nd ed.,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 New York,1977.
参考文章
- 装修时如何根据胶粘剂功能的功能来选择胶粘剂呢?居家/装修家庭装修如何根据胶粘剂性能来选择胶粘剂?居家/装修家装如何根据胶粘剂的特征来选择胶粘剂呢?居家/装修装修中怎样根据胶粘剂使用来把握和挑选胶粘剂来使用呢?居家/装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