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uilu jizhuangxiang yunshu
[外文]:waterway container transportation
把货物装在集装箱内用船舶运送的一种现代化的水路运输方式。
产生和发展杂货的种类繁多、包装不一,每件货的重量、尺码也各不相同,采用传统的货船运输形式,装卸效率低,船舶在港时间长。为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出现了成组运输,即用货板(又称托盘)将不同尺码、不同包装的杂货组成规格统一的货组,以便利装卸、搬运和运输。为适应外贸运输发展的要求,又改用集装箱,便产生了水路集装箱运输。
1955年4月,美国泛大西洋轮船公司在一艘T-2型油船的甲板上装载了58个集装箱,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驶往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这是水路集装箱运输的开端。1957年10月,这个公司又将一艘 C-2型货船改建成第一艘全集装箱船。此后,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中国家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也逐渐开展集装箱运输。到1980年1月1日,全世界主要的国际航线上均实现了件杂货集装箱化,组成了一个集装箱国际运输网,共有全集装箱船542艘,1160万载重吨,装载集装箱的能力为62万个标准箱。1980年有52个国家有集装箱专用码头,135个港口开办了集装箱运输,已建成的集装箱专用泊位有582个。
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自1968年起分三个时期:
(1)1968~1973年,以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为中心,建立了以全集装箱船为主的运输网,称为东西航线集装箱化阶段;
(2)1974~1977年,红海、波斯湾和南非等地区相继实现件杂货集装箱化,在发达国家和这些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开辟了许多新的集装箱运输航线,称为南北航线集装箱化阶段;
(3)1978~1980年,在国际集装箱运输航线的主要港口和发展中国家港口间发展了支线运输。
中国的海上集装箱运输始于1969年10月,台湾省的第一艘集装箱船“东方神星”号,开辟了台湾到美国西海岸的集装箱运输航线。1972年9月,上海-大连航线开展了水路集装箱运输。次年9月,在中国-日本航线上开展了国际海上集装箱运输。计先后开辟的国际海上集装箱航线有:中国-美国东海岸、西海岸,中国-欧洲,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红海、地中海,中国-西非,中国-波斯湾,中国-日本,中国-东南亚等航线。国内水路集装箱运输主要分三个航区:
(1)北方航区,有上海-东北地区(水陆联运)和上海-大连两条航线;
(2)长江航区,有武汉-沙市、武汉-宜昌和武汉-上海3条航线;
(3)华南航区,有广州-海口、广州-汕头、湛江-海口和湛江-北海 4条航线。此外还有香港至上海、天津、新港、青岛、黄埔、大连等航线。
中国于1975年在天津新港兴建集装箱码头,1981年投产使用。目前上海、天津、黄埔、大连、青岛等港和台湾省的高雄、基隆、台中等港都建有集装箱码头。
优越性集装箱运输的货物是装在密闭的、尺寸和强度都很大的集装箱内,因此在运输过程中,集装箱具有高强度的外包装作用。此外,集装箱运输还具有下述优点:
(1)提高装卸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2)有利于实行多式联运,避免货物捣载,防止货损货差;
(3)加速车船周转,加快货物送达;
(4)节省包装费用,简化理货手续;
(5)减少营运费用,降低运输成本。所以采用集装箱运输,对货主、船公司和港口都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开展条件(1)要有稳定而集中的货流,理想的货种是高价货、高运费率货、易碎货及日用百杂货等;
(2)在整个运输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更新装卸设备和运输设备,以适应集装箱的装卸、搬运和运输;
(3)要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严密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有条不紊地进行运输生产;
(4)要有完整的内陆运输网,保证港口的集装箱能及时集散;
(5)集装箱的规格和货物的包装要标准化,以提高货物装箱和装卸效率。
货流特点和组织形式集装箱运输的典型货流程序是预先将分散的小批量货流集中到内陆地区的内地仓库或货运站(集装箱运输的第一枢纽站),组成大批量货物装入集装箱后,用专用列车送达起运港的集装箱码头(第二枢纽站),再用集装箱船运至到达港的集装箱码头(第三枢纽站),从此用专用列车运到内地仓库或货运站(第四枢纽站),最后用集装箱专用拖车送交收货人。
集装箱货流根据具体航线上的经济地理条件,可有四种不同的组织形式:
(1)发货量大,收货量大,在发货地组织整箱货,运到收货地后以整箱货送交收货人;
(2)发货量大,收货量小,在发货地组织整箱货,运到收货地内地仓库作为拼箱货拆箱,再分送各收货人;
(3)发货量小,收货量大,在发货地内地仓库组织拼箱货装箱,运到收货地整箱送交收货人;
(4)发货量小,收货量小,在发货地内地仓库组织拼箱货装箱,运到收货地内地仓库再拆箱分送各收货人。四种形式中以第一种最有利于组织门到门运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