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iansu
[外文]:dough sculpture
用面团(主要是糯米面团)捏塑成各种形象的民间手工艺品。又称面人。
相传汉代迎神赛会上的傩舞便以面团塑成鬼怪头部形象。北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当时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习俗,寒食(清明前一天)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团捏塑成飞燕等状,用柳条串连,插于门楣。明代《宛署杂记》中记载北京的习俗,每逢七月,农家用面团捏塑成果实等状,挂在田地上,称为挂地头,祈祷年丰。清代至20世纪初,富贵之家每逢喜庆祝寿之时,也用面团捏塑成桃(长寿)、石榴(多子)和麒麟等状,外表涂以色彩,并嵌以红枣、绿豆、红豆等,蒸熟后食用,称为喜馍馍。此外,西北地区还有“胡食楼子”的习俗,相传来自内蒙古。它是高约50cm的木制框架,中间以1~2块木板间隔为2~3层,在木板上放置喜馍馍或面塑戏剧人物等,作为祭祀的供品。20世纪中叶,作为祭祀、食用的喜馍馍逐渐消失,面塑成为艺术欣赏品。著名艺人有汤子博、李俊兴、赵阔明等人。汤子博北京通县人,创制了纸板面塑(将面塑置于纸板上)、核桃面塑(在一半核桃空壳的内壁中放置微型面塑),最小者仅4cm,人物形态生动,色彩淡雅。代表作品有核桃面塑“十八罗汉朝如来”、“二十四仙女朝王母”等。山东菏泽是中国面塑的传统产区,著名艺人李俊兴出身于面塑艺人世家,他创制了面塑脸谱、浮雕面塑等新品种,作品色彩鲜艳。赵阔明祖籍北京,40年代便在上海以面塑为生,擅长戏曲人物、佛像和儿童。
面塑工艺分和面、蒸熟、揉面、调色、捏塑、配纸板或玻璃框(盒)、核桃壳等工序。和面时,糯米粉要加入石碳酸、蜂蜜、棉花等防腐、防裂剂。面塑以圆雕为主,运用小型刀具、剪刀、梳(在面上压制头发和花纹)等,采用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多种技法捏塑而成。面塑创作时间短,注重人物神态刻画,动作夸张,色彩鲜明,捏塑手法简练,一气呵成,干净利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