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eilübin yinyue
[外文]:music of Philippines
菲律宾位于东南亚太平洋西部的菲律宾群岛上,除了最早的居民尼格利陀人外,大多为先后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马来人,在历史上他们有着和东南亚马来群岛其他国家一样的马来音乐文化,并受到了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音乐的影响。16世纪被西班牙占领后,西方音乐大量传入,形成了菲律宾音乐文化的多种形态。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北部山区音乐吕宋岛北部山区的伊戈罗特、卡林加和伊富高等多种民族,他们的音乐活动常常是集体性的,并和劳动、宗教、祭祀、喜庆节日等礼仪习俗联系在一起。传统的歌唱形式多为领唱和合唱。独唱部分,演唱者经常运用颤抖的声音表现高超的技艺;合唱部分则强调母音以增强节奏感。音乐大多为五声音阶。最重要的乐器是锣和鼓,普遍都有锣乐队。锣,称“贡沙”,由青铜或黄铜制成的平面锣,用手或锣槌敲击,节奏复杂多变。此外,还有各种竹制的乐器,如竹鼻笛、竹弦琴和竹口弦等。普遍重视乐器的音色和音质。
南部地区音乐棉兰老岛和苏禄群岛有 100多万信奉伊斯兰教的居民,他们保持着传统的音乐文化。无论是可兰经或史诗的吟唱,以至爱情歌曲,都具有阿拉伯音乐的特点。普遍使用的曲调乐器称为“库林唐”,是一种编锣,由7~8个大小不同的带有乳突的锣组成,按音高顺序平列在木制的共鸣箱上,用两根木槌击奏。它主要演奏传统乐曲,也为舞蹈伴奏。它作为菲律宾民族乐器的代表,还用于大型管弦乐队中。居住在这一地区的非穆斯林居民,大多是居住在山区的各个部族。歌唱常在祭神、治病活动中进行,多为合唱,音域较窄,音程变化细微复杂,有丰富的表现力。歌唱部分有时模仿拨弦乐器的节奏韵律,产生一种近似乐器的效果。南部地区的锣中间有隆起的乳突,称为“阿贡”,被人们看作是神、权力、财富的象征,举行祭祀仪式时,人们把装饰华丽的锣悬挂起来,按照严格的规定敲击,有时也用于巫术和驱魔治病等活动。此外,二根弦的d拨乐器“可恰皮”、笛子以及各种竹制打击器乐都十分流行。
平原地区音乐
16世纪以来,在西班牙对菲律宾的长达300多年的统治中,西方各种音乐形式大量传入,传统的民族音乐逐渐为西方音乐所取代,但经过长期流传,在曲调风格、乐器的形制、音色以及乐队组合等方面,都已逐渐具有菲律宾的特点,成为菲律宾民间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声乐方面的“昆迪曼”,是一种善于表现悲伤哀怨情感的抒情歌曲,缓慢的三拍子节奏,多为小调式,并常用转调手法。“巴利道”是一种活泼、愉快、诙谐的爱情歌曲,多为三拍子,它既可独唱,也可边舞边唱。其他还有“库明唐”和“乌牙义”,它们原为战歌,节拍较自由,演唱者可根据情绪的变化而决定其终止。这些民歌,有的经菲律宾作曲家改编,已成为音乐会演出的声乐曲目。在器乐方面,流行最普遍的是“龙达拉亚”乐队和铜管乐队。此外,吉他、小提琴、钢琴和西洋管弦乐队也颇有影响。
19世纪后期起,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一些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作曲家创作了内容上具有民族民主意识,音乐上注意运用民族音调的歌曲、轻歌剧(萨苏埃拉)和各种器乐曲,并产生了一批反对殖民统治、鼓舞人民为民族独立而战的著名歌曲。这一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有F.圣地亚哥、N.阿韦拉多、J.埃斯特利亚等。近30年来,菲律宾的音乐工作者为挖掘、整理和发展菲律宾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如L.R.卡西拉格、J.马塞达等。菲律宾文化中心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如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性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等等。此外民间艺术剧院、巴彦尼汉舞蹈团以及帕卡特·卡瓦特竹乐团等,为传播和提高民族音乐文化做出了显著成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