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idanzi
包括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字。契丹民族在建立了契丹王朝后,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曾参照汉字先后创造了两种文字,用以记录契丹语。神册五年(920)由耶律鲁不古、耶律突吕不所创制的一种契丹大字,共三千余字。后来又由耶律迭剌创制的已发展到拼音文字初步阶段的一种,称契丹小字。两种契丹文字在辽代与汉字并行。辽灭金兴,契丹字又与女真字和汉字并行于金朝境内。明昌二年(1191),金章宗完颜璟明令废除契丹文字,契丹字在金朝境内遂渐绝用,但在中亚河中地区的西辽则继续行用。至明代已无人认识。
由于辽代书禁甚严和战乱等原因,除了宋人王易《燕北录》中摹写了五个契丹字的牌子外,没有任何契丹字的书籍留传下来。现在传世的契丹字资料都是本世纪陆续出土、发现的,主要是些碑刻、铜镜、印章、货币和墨书题字等。国内外学者多数认为,辽太祖耶律亿陵纪功碑残石和西孤山出土的《萧孝忠墓志》所镌为契丹大字;辽庆陵出土的皇帝与皇后的哀册所镌为契丹小字。 (见彩图)
研究契丹文字,对于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史和北方民族语言有重要意义,因而契丹文字资料出土后,中外学者竞相研究契丹文字。当前研究的重点是解读。由于契丹小字的资料出土早,而且又是拼音文字,所以研究它的学者多,成就也较大。1934年前后,由中国学者王静如、厉鼎煃和罗福成运用比较的方法释出了包括年号、年月日、干支和数目字等的契丹小字,但忽略了字音的构拟。50年代初,日本学者山路广明、村山七郎、长田夏树等人,各用不同的方法向拟音的方向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70年代中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内蒙古大学语文研究室联合组成的契丹文字研究小组,从解读契丹小字中的汉语借词入手,把释义与拟音结合起来,因而取得了某些突破。他们释出三百多条语词(连同前人成果,共达四百多条),并构拟出一百多个原字的音值(连同国外学者拟对或接近拟对的共达一百四十六个),还分析了二十多种语法成分。以《关于契丹小字研究》和《契丹小字解读新探》为题发表。被一些国外学者誉为“划时代的新研究”和“契丹文字解读的新阶段”。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契丹小字研究》专著。
契丹小字的最小读写单位,现代学者们名之为原字。据现有资料统计,共有原字三百七十八个。每个单词由一至七个不等的原字排列组合而成。
契丹大字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草创阶段,只有阎万章、刘凤翥和日本的丰田五郎及长田夏树发表过专门研究契丹大字的零星论文。两种契丹文字距离彻底解读都还很遥远。
- 参考书目
- 金毓黻:《辽陵石刻集录》,奉天图书馆,1934。清格尔泰、刘凤翥、陈乃雄、于宝林、邢弗里:《契丹小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