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ang-Zhou taoqi
商周时代制作的各种陶制品是商周考古主要内容之一。商周时代的制陶业上承新石器时代,并有很大的发展。这一时代的白陶质地精致,显示出制陶的高水平,此外还烧制出硬陶和原始瓷器,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器类上,生活用具占绝大多数,瓦和瓦当等建筑用的陶器也迅速发展。陶器出土的数量极多,因此对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生活及各时代文化的分期、断代,都有重要意义。
质料主要有泥质陶、夹砂陶、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几种。泥质陶的数量最多,主要为日常生活用的食器和水器,可分灰陶和红陶两大类,前者数量较多,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后者则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烧成温度均在800℃左右。
夹砂陶陶土中加有砂粒等羼和料,以提高陶器的耐热性能,所以夹砂陶多用于制作炊器。夹砂陶也有灰陶和红陶两种,数量略少于泥质陶。两者合计约占陶器总数90%以上。
白陶以瓷土或高岭土为原料,烧成温度约在1000℃左右,器表和胎质都呈白色。商代的白陶有粗细两种,前者在龙山文化时已有发现;后者表面磨光或雕刻纹饰,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白陶,胎质纯净洁白,器表多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仿青铜器纹饰,是白陶中最精致的产品。西周以后,白陶器衰落。
硬陶的表面大都拍印几何形图案纹饰,故亦称印纹硬陶。其质料为含铁量较高的陶土,烧成温度也较高,约在1150℃左右,胎质细腻,硬度在其他陶器之上,有的胎体已经烧结,击之清脆有声。硬陶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多用于烧制各种盛储器。
原始瓷器亦称釉陶。其质料和硬陶基本相同,只是含铁量较低。原始瓷器器表多敷一层石灰釉,呈青色或青绿色,烧成温度约在1200℃左右,胎质烧结,呈灰白色,吸水性很弱,击之有金石声。原始瓷器是商周制陶业的一大创造,也是中国制陶业的一个转折点,它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期,西周时期有较大发展,器形多为豆类容器。原始瓷器亦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数量和器类都远较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多(见商周原始瓷器)。
制法从陶器上遗留的制作痕迹可知,商周陶器的制法主要有轮制、模制和手制。轮制是在陶轮上将陶土提拉成形。平底器如盆、罐、钵等,都是在陶轮上做出器身后另行接底。圈足器如簋、豆等则是器身和圈足分别轮制,再粘接而成。板瓦、筒瓦等建筑用陶则是先在陶轮上拉成圆筒,然后切割而成。模制一般都用于制作鬲、甗类三足器,三个空足分别用模子做成,粘接成一体后上接口缘部分。有的鬲则是用陶轮制成圆筒,一端按三等分向里捏成三角,接缝处用泥条粘补,另一端用陶轮做出口缘。此外,方形器和建筑用的砖也为模制。手制陶器中泥条盘筑法使用最广,一般大型器物都用此法制成。小型器物以及器物附件如器耳、钮、鋬等,也都为手制。
制成的陶坯在半干时还要作进一步的加工整形:将陶垫衬托在器物内壁,用陶拍或木拍轻轻拍打器物外壁,以使陶胎更加紧密,器形更加规整,不少商代陶器内壁的密集凹点就是这样形成的,并成为商代陶器的独特的标志。
纹饰出于?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2596.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铺展讨械男枰蛭似魑锏拿拦郏讨芴掌鞒孛嫣胀猓话愣家云鞅斫心ス猓蚣由细髦只ㄎ啤W钪饕奈剖问巧疲送庥杏∥啤⒖袒啤⒏郊佣盐啤滴坪筒驶娴取I剖怯貌派拥南改竟骰蚰九脑谔张鞯谋砻婀鲅够蚺拇蚨纬傻摹I讨芴掌魃系纳疲缙诘谋冉舷福步瞎嬲砥诙啻稚疲坪劢下摇S∥葡涤糜∧T谔张靼敫墒庇≡谄鞅恚渫及赣蠸形纹和回纹等。硬陶上普遍饰有印纹,花纹的样式有云雷纹、叶脉纹、方格纹、曲折纹和米字纹等。刻划纹是用钝尖的骨器在陶坯半干时刻划在陶器表面的,其种类有弦纹、三角纹、篦纹等,一般都饰于泥质陶器上。此外,还有在器表刻饕餮纹、夔纹等花纹的,最突出的是商代晚期白陶上的纹饰。白陶的表面通常还刻有精细的几何图形,它是先在陶器上绘出纹样,然后在器表雕刻出富有立体感的纹饰。这类纹饰都仿自青铜器。附加堆纹原是为了加固陶坯而在接合部位加贴的泥条,以后逐渐演变为装饰手法之一。这类纹饰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中比较盛行,商周陶器上较少施用,陶鬲上的圜络纹和齿状凸饰即属此类。暗纹是在陶坯半干时,用圆钝的骨器在表面划出花纹,然后打磨器表,陶器烧成后,器表成光亮的磨光陶,所划的花纹即成暗纹,种类有弦纹、锯齿纹、网形纹、螺旋形纹等,多见于随葬陶器上。彩绘是在陶器烧成后,用红、黄、黑等色彩绘出各种花纹,图样有云雷纹、菱形纹、涡纹、锯齿纹、蟠螭纹等。彩绘亦多见于随葬陶器之上,西周以前少见,东周以后较盛行。
类别和器形
商周陶器的种类可大致分为生活用陶和建筑用陶,此外有少数纺轮、网坠、d丸等。
生活用陶除日常生活所用器皿外,也包括墓葬中的随葬陶器。后者有实用器,也有明器。常见的生活用具,炊器有鬲、甗、甑、鼎、釜;食器有簋、豆、盂;饮酒器有盉、觚、爵、斝、尊、壶;储盛器有罐、盆、瓮、缸、大口尊以及器盖等。总的说来,商周陶器是连续发展,一脉相承的,但不同时期陶器器类也有不同,而同类器物在不同阶段器形也是有区别的。商代陶器中酒器比较多,西周以后,盉、觚、爵等酒器少见。簋则从商代一直沿用到西周早期,西周晚期以后不见。东周以后,鼎、釜逐渐代替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炊器。在随葬陶器中也有类似的变化,商代墓中多随葬觚、爵类酒器,西周墓多随葬鬲、簋、罐、豆、盂等器,东周以后,多随葬仿铜陶器,北方多用鼎、豆、壶,南方则多用鼎、敦、壶或鼎、簠、壶。鬲是商周陶器中最主要的器形。商代早期的鬲多卷沿,深腹,高尖锥袋状足,中期以后多折沿,腹部变浅,鬲裆变矮,足尖渐短。西周陶鬲除袋足鬲外,出现三足之间内凹的“瘪裆鬲”和仿铜陶鬲。东周以后的陶鬲,足部逐渐消失,发展为圜底的陶釜。豆的变化也很明显,从商代的深盘粗柄豆到西周晚期的浅盘细柄,中腰有棱,后又发展到东周时期的浅盘细柄豆。其他器形也都有不同的变化。
建筑用陶有水管、板瓦、筒瓦、瓦当、瓦钉以及各种形状的砖。商代早期的供排水用的陶水管一端大,一端小,长42厘米。商代晚期的两端较一致,且出现三通管。西周的陶水管有长达1米的。到东周时,排水管直径加大,且用于叠构井圈。根据现有的资料,瓦是从西周时期才开始使用的,有板瓦和筒瓦两种。西周的板瓦比较大,表面有绳纹,其上有瓦钉或瓦环,长约50厘米左右,东周时期见有凹字形的板瓦。西周时期的筒瓦,表面有绳纹或云雷纹,有长45厘米的,也有较短的。西周时期瓦当很少见,东周时期有很大发展,瓦当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花纹。砖是东周时期出现的,一种是铺地用的长方形小砖,另一种是大型的空心砖,都用于大型建筑的台阶。
刻划符号和陶文在商周陶器上常常有一些单个的刻划符号或陶文,据考证,其中有些是数目字,有些是人名等。江西清江吴城遗址的商代陶器上有10多字的陶文,有人认为它与甲骨文字不同,是一种已经失传了的文字。在东周的陶器上出现很多陶文戳记,有的标志制陶所在地;有的除地名外,还有姓氏、人名,标志着私营制陶作坊的大量出现。
- 参考书目
-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李济:《小屯》第三本:《殷虚器物·甲编》,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5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