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aixing zhi xue
中国汉魏之际讨论评论人物的标准和原则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刘劭、钟会、傅嘏、王广、李丰等。所谓“才”一般是指人的才能,而“性”大体是指决定人的才能的内在品质。晋人袁准的《才性论》说:“性言其质,才名其用”。
东汉选取官吏,采取地方察举和朝廷征辟的方式,很重视人物的品评鉴别。起初只是评论具体人物的高下。到东汉末年,社会变乱,评论人物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如许劭评论曹 *** 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仍依“德性”论人;而曹 *** 选人则恃重才能,主张“唯才是举”。这种变化促使思想界由对具体人物的品评,进入对人才标准问题的讨论。汉魏之际讨论人才标准问题的著作,据史书记载有多种,现仅存刘劭的《人物志》一种。
《人物志》大体上反映了汉魏之际学术思想的变迁。它讨论品评人物的标准与原则,并提出了才性问题。刘劭十分重视人的才能,他把人分为“圣人”、“兼材”、“偏材”等等,又把人物分为12流品(类型),提出了人的才能出于性情的观点。他的这个观点接触到“才”和“性”的关系问题,并作了初步探讨。汉朝察举、征辟依据的标准是“德性”,不把“才” 与 “性”看成是矛盾的;而曹 *** 的“唯才是举”,则认为“才”和“性”可以不相符。所以当时在才性关系问题上就出现了 4种不同的学说,即 “四本才性” 问题。《世说新语·文学》中“钟会撰《四本论》”条注引《魏志》说:“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这 4家讨论才性问题的具体内容由于材料散佚已不得其详,但其讨论已进入了抽象的名理,涉及“才”和“性” 的涵义以及二者的关系。“四本才性” 的讨论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分野。曹 *** 认为“才”、“性”可以不统一、属于曹魏集团的李丰、王广主张“才性异”、“才性离”,以论“异”、论“离”来反映这个集团的意志;司马氏提倡所谓 “以孝治天下”, 属于司马氏集团的傅嘏、钟会主张“才性同”、“才性合”,以论“同”、论“合”来反映司马氏集团的要求。
才性问题讨论的是品评人物才性的抽象标准与原则问题,也是一种名理之学。这个学说直接影响了魏晋玄学。关于才性问题的讨论,持不同意见的各方,一般对“才”没有不同看法,对“性”的看法则有很大分歧,因此对“性”的认识也成了玄学家探讨的问题。何晏提出:“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王弼认为“情”当从“理”,都接触到性情问题。才性问题的讨论和玄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可看作玄学的一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