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enggu Mishi
中国蒙古族最早的历史著作。蒙古语原名为《忙豁仑·纽切·脱卜察安》,《元史》称为《脱卜赤颜》。成书于13世纪中叶,作者佚名。最初用畏吾儿字撰写于窝阔台汗时代(1229~1241)。原本早佚。现存本是明初洪武年间遵照敕命以汉字进行音译,并附字译和意译的《元朝秘史》本。清光绪年间叶德辉所刊之《元朝秘史》原为12卷。前10卷 246节,记载了蒙古族起源和成吉思汗的一生;续集 2卷36节,记叙了窝阔台时代的事件。《蒙古秘史》属编年史,上起8世纪中叶,下迄13世纪中叶,以时代前后为序记述了约500年的历史。第1节至51节,按时间顺序记载了8世纪中叶到11世纪末约300年间在蒙古一些部落所发生的事件;第52节至140节,概括地叙述了11世纪末到13世纪初(1201)约 100余年间“大蒙古国”时代的重大事件;第141节至282节,扼要地记录了蒙古国建立之初到发展成蒙古大帝国期间(1201~1240)的事迹。
《蒙古秘史》在天命、神权、君权等问题上反映出唯心主义天命观和宗教唯心主义思想。书中对成吉思汗加以神化,说他“奉天承运”而生,其所以能成为最高统治者,乃是天命所归。它在开篇第一句便说:“成吉思合罕之根源,奉天命而生之孛儿帖赤那”。他降生人世,上天垂象,以示祥瑞。他的每一行动都受到“神”的佑护,所到之处都有“神示”。成吉思汗 9岁时到其舅族相亲,“族灵神”托梦给德薛禅老人,说将有贵客临门,暗示说成吉思汗乃帝王之资,日后象天上日月那样光照人间,主宰天下。书中还记叙了豁儿赤来从札木合处投奔成吉思汗的故事,说有一无角黄犍牛,高擎札木合大房下桩,尾随成吉思汗而来,并对此作了解释:“此天地相商,令帖木真为国主之意,载国而来者也。”宣传成吉思汗命中注定是人间帝王。
《蒙古秘史》认为成吉思汗得到天下乃是“天意”,他每一次征战均是执行“长生天”的意志。出征敌国是代天巡狩,恭行天罚;战争胜利了是“蒙皇天之题名,得后土之相济”,得到天地之赞力;战争中遇难也会吉人天相,终究会化险为夷,遇难呈祥。书中记载了1211年成吉思汗征伐金国事,认为金国失败乃是“天地之命”,是因天道循环“已至大位更替之时”。书中记载了成吉思汗从联合脱斡邻勒王罕与札木合,消灭篾儿乞惕部起,到札木合、王罕、客列亦惕部被歼,征服畏吾儿、金国、西夏、突厥、巴黑塔惕和斡鲁速惕的史实,认为这期间大大小小的战争胜利都是“赖天地之赞力”,是长生天佑护的结果; 被征服者的失败都是因为 “上天震怒”、“获罪于天”。 一切都是天命和天意使然, 不可抗拒。《蒙古秘史》还记载了种种“祈雨”、“祈寿”、“祭祖”、“祭纛”等活动,表现了作者的迷信观念和天命论思想。
《蒙古秘史》也蕴含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它承认客观存在对主观意识的影响和作用,认为人的性格和情感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书中把人物性格视为战争环境影响的结果,说是“所遭之使然”、“相战之使然”、“相杀之使然”。它肯定事物发展变化的绝对性,认为“凡有生之物皆无常”;指出“徙也未尝住焉,住也未尝徙焉”,认为动与静是相对的,徙(动)相对于住(静)而言,住(静)相对于徙(动)而言。书中还反映出审时度势,预为之谋的思想,提出“当惜军马于未瘦时,节行粮于未尽时”,认为“马既瘦则惜而无路矣,粮既尽则节而无济矣”。对待任何事物,开始时便应考虑到其后果,待到势成,那就不能改变了。该书的辩证法思想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军事方面。书中记载了成吉思汗出生入死、披肩执锐、身经百战、从战争中提高军事素养和指挥才能的戎马一生,概括了成吉思汗“居安思危,危而后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转换其阵,不拘一格”等杰出的战略战术原则,详细记载了许多运用这些原则取得胜利的战例,如具体记叙了讨伐篾儿乞惕部的战斗情况,突出了成吉思汗在战前缜密制定作战方案,具体规定约会时间、集中地点、进军路线,战中避实就虚、声东击西,使篾儿乞惕部几乎全军覆没等等运用军事辩证法的事迹。
《蒙古秘史》表现出了蒙古人民善良的心理素质和蒙古族上层统治者伪善的道德面貌。书中还反映出丰富的伦理思想,具有浓厚的封建伦理纲常的色彩。
《蒙古秘史》在宣传“皇权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重民论”思想。
《蒙古秘史》较全面地反映了 8~13世纪蒙古族早期的历史和13世纪古代各民族的关系史,明王朝修《元史》,其中太祖、太宗、定宗、宪宗本纪以及功臣列传,就是依据《蒙古秘史》撰写的。《蒙古秘史》既是一部含有丰富哲学思想的史书,又是一部杰出的军事著作和优秀的文学作品,素有蒙古族英雄史诗之称,它不仅是蒙古族的文化珍品,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