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uge
[外文]:Angkor
高棉王国(今柬埔寨,中国史书称真腊)的都城,遗址在洞里萨湖西北。吴哥一词由来于梵语nagara(都市)。
概况9世纪末叶,高棉王国在该地开始建设周长约16公里的正方形都城,称为第1次吴哥。以后除了短时间的迁都外,至1431年放弃,吴哥长久作为高棉王国的首都而繁荣。在该国的鼎盛期(10~13世纪),即所谓的吴哥时代,国王及王族被神化,兴起神王崇拜,进而相继营建了许多大规模的寺院。这些寺院的遗构或遗迹集中于这一旧都城内及周围。吴哥建筑群主要包括吴哥王城和吴哥寺,共有各种建筑约600座,散布在约45平方公里的森林中。其中有许多神庙和宝塔,嵯峨峥嵘,蔚为寰宇壮观。它们用巨大石块垒砌而成,有的石块达8吨以上。宝塔外壁刻着各种形态的图像,寺内回廊殿柱上全是浮雕,姿态万千。这些建筑及其附饰雕塑,是柬埔寨人民引为骄傲的艺术瑰宝。它与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中国元代人周达观曾于1296年到达吴哥,翌年回国,著有《真腊风土记》,对吴哥的繁华富丽进行了如实的描绘。在历史上,吴哥先后遭到两次劫难:1177年受占人的袭击,1431年受暹罗人入侵。在后一次劫难中,吴哥都城被废弃。以后长期湮没于热带丛林榛莽中。直到1564年以后,才被重新发现。经过柬埔寨人民的清理、修复和保护,这一群艺术瑰宝重放光采。
吴哥的主要建筑有:巴肯寺、班迭斯雷寺、罗洛建筑群、吴哥寺、吴哥城、巴云寺等。
巴肯寺位于吴哥城南门外,893年开始营建,为第1次吴哥的中心寺院。其台基平面呈方形,底边长 72米,依次为 5层阶层式高台,共高13米。台顶为五塔堂形式,以下各层台基四周和台基下均衡地配列 108座砖塔。现在,主塔堂失去屋盖,其他塔堂过半毁失。一般称为巴肯样式的,指由该寺院的雕刻为代表的9世纪末、10世纪初的作品。
班迭斯雷寺位于吴哥城东北约20公里,为吴哥时代重要的印度教神庙。创建于967年,完工于阇耶跋摩五世(968~1001在位)时期。神庙东向,主要部分用3层方形围墙围住,最外侧的围墙为97.5×108.5米。中心部,在T字形台基上为3座塔堂,其左右有2座经幢,没有采取神庙山形式。建筑的表面施满精美的装饰浮雕,使这个神庙特别著名。雕塑中的印度教神话图、女神像、守门神像洗练出色。湿婆神像用砂岩雕成,是吴哥时代最杰出的圆雕作品。
罗洛建筑群罗洛又译为罗卢奥斯,为因陀罗跋摩一世所建都城。遗址在今吴哥城东南约18公里处,现存3座印度教湿婆神庙,都营建于9世纪后期,并且都有装饰浮雕和其他石刻。它们形成柬埔寨古典期(吴哥时代)美术的先驱。
吴哥寺吴哥地区的印度教毗湿奴神庙,为吴哥时代美术鼎盛期的代表性建筑,位于吴哥王城以南1.6公里处。其名是由王城寺转讹而来,俗称小吴哥。它创建于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在位)时期,以后成为他的陵墓。神庙西向,围有宽 190米、总长5600米的壕沟,庙域长800米,宽1025米,有构成该神庙主体的神庙山建筑,主要部分用石料砌成。神庙绕有依次增高的3层回廊,各回廊的四角配有高塔,以中心塔(高出地面65米)为顶点,形成高度依层次递减的高塔群,呈现出色的均衡美。
吴哥寺的装饰浮雕丰富多采,它刻于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主要取材于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关于毗湿奴信仰的图画占了大半,还有国王事迹的图画。整个浮雕手法精确娴熟,人物和动物生机勃勃。第1层台基的回廊的浮雕,成带状地延绵达800米,被称为浮雕回廊。吴哥寺的建筑和浮雕,充分发挥出高棉人的艺术天赋,堪称世界艺术史的杰作。
吴哥城著名的柬埔寨旧都,俗称大吴哥。9世纪末叶,耶苏跋摩曾在此建都,名为耶苏陀罗补罗。但是,今存的吴哥城,是12世纪后期由东邻的占人侵略而破坏后,由阇耶跋摩七世(1181~1219在位)重建的,称为第4次吴哥,至1431年毁弃一直作为都城。 吴哥城用边长3公里、 高7米的城墙围住,各边的中央各开1门, 东门的北侧又另开 1座胜利之门。各门为颇具特征的人面塔楼门,在楼门外侧通路的两侧,有27尊石雕的巨神以蛇身相连。城中有大道4条,由4门通向城中心的巴云寺。王宫位于城西北部,长600米,宽250米。宫室均为木质,已毁,仅存国王听政殿的基础、阶沿雕刻的猎象图及殿前广场的小石塔等。
巴云寺
吴哥城中心的神庙。苏利耶跋摩一世始建,阇耶跋摩七世重建。庙门东向,神庙中部为2层石砌台基,台基四周有浮雕回廊,上层还有十字形内回廊。台基中央有1座主塔,高45米,名为金塔。整个神庙共有塔约50座。塔为石质,通身雕饰。
- 参考书目
- 夏鼐:《真腊风土记(元代周达观著)校注》,中华书局,北京,198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