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1899~1966)是什么?

老舍(1899~1966)是什么?,第1张

老舍(1899~1966)是什么?

[拼音]:Lao She




中国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青年时期易名舒舍予,“老舍”是他长期使用的主要笔名。

生平

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满族。父舒永寿1900年死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炮火中。生活极为贫困。老舍从小刚强自尊,勤奋好学,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因品学兼优,被委任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今方家胡同小学前身)校长,从此,开始了他由小学而中学、大学的将近20年的教师生涯。1924~1929年,老舍应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之聘,担任东方学院的华语教师,业余时间开始小说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都是在伦敦写成的,均在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刊发,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1930年,老舍经新加坡、上海回到北平,当年夏天,受聘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1934年夏去青岛,受聘任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老舍在济南、青岛的6、7年间,是他文学创作的丰收时期,佳作接连问世。如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月牙儿》、《我这一辈子》,以及众多的中、短篇小说,均写于这个时期。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老舍从济南只身到武汉,投入抗日救国的爱国洪流。1938年3月27日,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老舍当选为常务理事之一,任总务部主任,实为“文协”的总负责人。老舍在武汉、重庆主持“文协”的7年间,多方奔走,任劳任怨,广泛团结作家、艺术家,表现出极为感人的爱国热诚。

1946年3月,老舍和曹禺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并写作。在美国最后完成百万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老舍在美国收到周恩来邀请他回国写作的信件,便立即抱病束装就道,于1949年12月12日回到故乡北京。此后,老舍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历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朝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并多次代表中国作家到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访问。

1966年8月24日,“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老舍不堪凌辱,为抗议一场民族灾难的到来,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杀。

著述

最初,老舍以小说作家著称于世。继20年代末期接连写出3部长篇小说之后,老舍一直没有完全停止小说创作。代表作如《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猫城记》、《正红旗下》、《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均被译成各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中《骆驼祥子》一书,已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林。

除小说创作外,老舍生前还有长诗《剑北篇》,通俗文艺集《三四一》,杂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福星集》,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小花朵集》、《出口成章》等出版。另外还有近百万字的诗歌、散文、曲艺、杂文、文论、序跋等散篇文章。1980年以来经人民文学等出版社陆续编辑出版。

老舍的戏剧创作是从抗日战争初期开始的。

出生在文化古都北京的老舍,幼年时就在北京的街头、茶馆、书场、戏园接受了传统说唱表演艺术的熏陶,一向爱好戏曲、曲艺艺术。1938年春天,受抗日爱国热情的激励,同时也为着带头实践“文协”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创作口号,老舍动笔写了许多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内容的新鼓词和新京剧。

从1939年春天起,老舍在4、5年的时间内将创作的重心放在话剧创作上,先后写出了多幕话剧《残雾》(1939)、《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1941)、《归去来兮》(1942)、《谁先到了重庆》(1943),并与宋之的合作写了《国家至上》(1940),与萧亦五、赵清阁合作写了《王老虎》(1943,又名《虎啸》),与赵清阁合作写了《桃李春风》(1943,又名《金声玉振》)。这是老舍戏剧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




4 幕话剧《残雾》取材于抗战初期重庆的现实生活。剧中的主要人物冼局长是个贪权、好色、爱财的官僚市侩,他身为政府局长,口头上把“抗战救国”的口号喊得山响,实际上却在利用职权玩弄女性、并乘机大发国难财。冼局长和女汉奸徐芳蜜相识后,答应为徐提供情报,终因泄露机密而获罪被捕。但正当冼局长供出徐芳蜜是汉奸的时候,徐芳蜜却被“要人”的太太派车当场接去赴宴了。此剧,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机智、俏皮。1939年11月,《残雾》由中国电影制片厂怒潮剧团在重庆首演。

3 幕话剧《面子问题》写一群国民政府的小官僚和公务人员蝇营狗苟,置抗战事业于脑后,各自为着“面子问题”吵闹。剧中主要人物佟景铭秘书所苦恼的是“不能因为抗战失了身份”、“不能因为一件公事而把自己恼死”。他不务正业,对工作敷衍了事。当他闹了一辈子“面子问题”终于丢尽面子被免职以后,他所考虑的是向医生讨要一个“体面”的自杀办法,保住他的“面子”。剧中其他人物的“面子问题”又各不相同。老舍对这些人物的讽刺,不仅是对国民劣根性的又一次批判,也是对抗战时期国民党官僚机构的腐败作风的鞭挞。《面子问题》在重庆演出时由应云卫担任导演。

老舍与别人合写的《国家至上》、《桃李春风》曾在大后方不少城市演出,受到好评。

老舍这几部剧作,大都以讽刺喜剧的格调写出,把它们联系起来看,恰恰多侧面、立体地勾勒出一幅抗战时期的群丑图,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在抗战戏剧中别具一格。

从1949年老舍归国到他逝世的17年间,是他戏剧创作的第二个丰收期。先后发表、出版的话剧剧本有《方珍珠》(1950)、《龙须沟》(1950)、《一家代表》(1951)、《生日》(1952)、《春华秋实》(1953)、《青年突击队》(1955)、《西望长安》(1956)、《茶馆》(1957)、《红大院》(1958)、《女店员》(1959)、《全家福》(1959)、《宝船》(1961)、《神拳》(1961,又名《义和团》)、《荷珠配》(1961,改编同名川剧)以及戏曲剧本《柳树井》(1952)、《十五贯》(1956,改编于同名昆剧)、《青霜丹雪》(1959)、《王宝钏》(1964,改编于同名传统戏剧)等20余部。从整体上说,这个时期的剧作比他写于抗战时期的剧作更成熟了。在新时代、新生活的激励下,老舍不断地进行新的创造和探索,使这个时期的剧作呈现出几乎全新的面貌,同时也遇到了新的困惑。

老舍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剧作,有不少是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或表现新生事物的,如《生日》、《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红大院》、《女店员》等。老舍虽以高昂的政治热情来从事这些剧本的创作,但终因这些生活本身的不稳定、不正常,而未能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而《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神拳》等剧本,因系老舍确实熟悉的生活,对他要表现的内容又有深切的感受,因此写来得心应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龙须沟》和《茶馆》这两部剧作,成为迄今为止新中国话剧创作中的典范性作品,也为新中国的话剧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

5 幕话剧《方珍珠》写北京曲艺艺人在新旧社会的不同生活遭遇和命运,通过对比,歌颂了新中国对艺人的关怀和尊重,呼吁艺人们要自尊自重,团结起来为新社会服务。剧本的前3幕,写艺人破风筝和养女方珍珠在解放前的北平如何受欺侮,令人悲愤难平;后两幕的情节与前面的戏剧冲突有些游离,感人的力量稍有减弱。全剧的人物性格写得维妙维肖,语言极为成功,1951年元旦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导演石羽。

3 幕话剧《龙须沟》 通过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的苦辣酸甜,写出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生活、命运的巨大变化。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成功的艺术形象,通过他们心态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激变和新旧社会对“人”的不同态度,生动地表现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使这部剧本成为一曲热情洋溢的新社会赞歌。《龙须沟》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文艺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表彰老舍创作《龙须沟》的艺术贡献,1951年12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由彭真市长授予老舍以“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龙须沟》于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导演焦菊隐,主要演员有于是之、郑榕、叶子、黎频、李晓兰、韩冰、杨宝宗、李大千等。老舍与焦菊隐、于是之等导、表演艺术家的这次合作,对形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独特演出风格起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全国许多话剧团体大多上演了《龙须沟》,日本的京艺剧团也翻译演出了《龙须沟》。




3 幕话剧《茶馆》以北京一家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 抗战胜利以后3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个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裕泰大茶馆。作家通过以茶馆老板王利发为中心的3个时代几十个人物在茶馆里的生活片断,表现出一副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把旧中国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全剧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但深刻地写出了王利发等人的真实命运。老舍创作《茶馆》时也确实自觉意识到这是一次有关戏剧观念的创新。他自信能够胜任。所以拒绝了朋友们劝他用剧中人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全剧主要线索去发展剧情的建议。勇敢地走自己的创新之路。他说:那样写“可能比我写的更像戏剧。我感谢这种建议,可是不能采用。……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茶馆》的人物塑造好,生活气息浓,语言特别精彩、简洁、生动、传神、隽永,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它把深邃的思想寓于朴素无华的艺术之中,是现实主义戏剧的新开拓和巨大成就。在《茶馆》中,老舍成功地实践了他一向为自己规定的3个方面的艺术追求:

(1)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熟悉到什么程度呢?熟悉笔下“人物的全部生活”;

(2)写作时眼睛要老盯住笔下的人物不放,“不能因事而忘了人”;

(3)人物的对话必须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茶馆》于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导演焦菊隐、夏淳,主要演员有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茶馆》的演出极为成功,充分展示了老舍作品所独有的“京味”风格。《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话剧精品之一。







《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要的保留节目,也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的剧目。1980年9月至1983年10月,剧院应邀先后赴联邦德国、法国、瑞士、日本演出《茶馆》,反响强烈。1986年4月,《茶馆》在香港演出获得成功后,又代表中国戏剧界应邀赴加拿大参加国际戏剧节的首轮演出。《茶馆》一剧为新中国的话剧艺术带来国际性的荣誉,它的巨大成功,正如曹禺所说:“这种荣誉首先是老舍先生的。老舍这样的经典作品,才使‘北京人艺’极有才华的戏剧艺术家们纵横驰骋于世界舞台。使中国话剧艺术在国际上焕发了夺目的光彩。”




参考书目
    胡絜青:《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2。舒乙:《老舍》,人民出版社,北京,198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461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