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ing Changcheng
明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横贯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是现存历代长城遗迹中最完整、最坚固、最雄伟的实物。1949年以前,一些学者对明长城的研究大都只停留在文献史料上,仅对个别关口、城堡遗址进行过考察。1952年郭沫若提出了要维修长城重要遗址的意见,文化部文物局派专家对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长城、关隘进行了勘查设计与维修。1956年对明长城的全线进行了初步普查,各省、市、自治区公布了重点地段或关隘、墩堡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将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嘉峪关、平型关等处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国家文物局和文化部又组成了4个小组,对明长城全线进行了实地勘查,并发现了河北滦平沙岭口(称金山岭)、北京怀柔慕田峪等处保存得较好的长城地段。
明长城的修建修筑明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明朝自始至终对北方防务的建设非常重视。长城、关隘、墩堡的修筑工程,在明朝的 270多年中几乎没有中断过,逐步形成了“九边”分区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筑长城的制度。据《明史·兵志》记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长城对于明朝政权的巩固,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安定,国家的安全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在防务布局上采取列镇屯兵,分区防守。在修筑工程上采取分区、分片、分段包修。如1952年在居庸关、八达岭城墙上发现的明万历十年(1582)的石碑上就记载着长城的包修办法。
明长城的九镇(九边)明朝为了便于对长城全线的防务管理和修筑,将全线分为九镇。委派总兵(亦称镇守)官统辖,亦称之为九边重镇。其总兵驻地和所辖长城的地段如下:
(1)辽东镇。总兵驻地在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后又移驻北镇(今辽宁北镇)。所管辖的长城南起今丹东东北鸭绿江边,西至山海关,全长975公里。此镇长城到明朝中期以后即很少修葺,大都没有包砖,遗迹保存较少。
(2)蓟镇。总兵驻地在三屯营(今河北迁西)。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灰岭口,全长600多公里,是现存长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创建的骑墙敌台,改进了长城的防御工事,不仅增强了防御能力,而且也使长城更加壮观。其主要工程就在这一段上。
(3)宣府镇。总兵驻地在今河北宣化。管辖的长城东起居庸关,西至西浑河(在山西大同东北),全长 511.5公里。宣府镇长城的位置正位于明朝都城的西北,形势十分重要,所以城墙十分坚固,有的地方有内外九重城墙。兵力配备也很雄厚,总镇之下,分作四“路”防守。
(4)大同镇。总兵驻地在山西大同。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东北),西至鸦角山(也称丫角山,在今山西偏关东北),全长335公里。
(5)太原镇。亦称山西镇,总兵驻地在偏关。管辖的长城西起山西河曲黄河岸边,经偏关、老营堡、宁武、雁门关、平型关、龙泉关、固关而达黄榆岭(山西和顺县东),全长 800余公里。其作用是为了加强都城的防御,因其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之内,所以又称之为内长城。这一镇的长城极坚固,并有石墙,有些地方石墙多达20多重。
(6)延绥镇。亦称作榆林镇,总兵驻地在榆林堡(今陕西榆林)。管辖的长城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谷),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全长 885公里。
(7)宁夏镇。总兵驻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管辖的长城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西至兰靖(今甘肃皋兰、靖远),全长1000公里。
(8)固原镇。总兵驻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管辖的长城东起陕西靖边与榆林镇长城相接,西达皋兰与甘肃镇相接,全长 500公里许。这镇的长城也有好几重。
(9)甘肃镇。总兵驻地在今甘肃张掖。管辖的长城东起金城(今兰州),西至嘉峪关祁连山下,全长800余公里。
以上九镇所辖长城的总长度合计6300余公里。这只是文献上记载的长度,而实际长度还不止此。
明长城的建筑结构与工程设施长城由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烟墩(即烽火台)、堡子、城墙等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据《明史·兵志》记载,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城墙是主要建筑工程,6000多公里的城墙把成百座雄关隘口,上万个烟墩、敌台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古代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观。城墙的结构有砖、有石、有砖石合筑、有泥土夯筑,有劈山墙、山险墙、木柞墙、边壕等等。城墙的高低宽窄,随地形的情况和险要形势而异。凡山高地险处,城墙略低窄一些。平地或冲要处,则城墙高大宽阔。北京八达岭长城城墙(关城附近),平均高约7~8米,城墙墙基宽约6~7米,墙顶宽约5~6米。城墙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城墙顶部内设宇墙,外设垛口,宇墙高约1.2米,垛口高约1.8米。垛口上有瞭望口和射孔。在城墙内侧隔不多远就有一个券洞以供守城士卒上下。八达岭和整个蓟镇长城的墙身均用整齐的条石砌筑,内填碎石和灰土。墙顶、垛口和宇墙则用条砖和方砖铺砌,较之以往各个时代的长城,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上都有很大的改进。
墙台和敌台在城墙之上,隔200~300米有一个突出墙外的台子叫做墙台,与城墙的高度相当,墙台上有房屋,叫做铺房,是守城士卒巡逻时遮风避雨之所。敌台亦称作敌楼,跨建在城墙之上。有两层或三层的,守城士卒可居住在里面。在敌台内可储存q炮、d药、弓矢之类的武器。这种跨建在城墙上的敌台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所创建的。
烟墩即秦、汉以来所称之亭、燧、烽燧、烽火台等,是一种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物。白天燃烟,夜间放火。烟墩的形式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建筑,设于高岗、丘阜或平地孤回转折之处,以便互相瞭望、传递信号。高台之上有守望用的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还有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以及仓房等建筑。烟墩的设置有4种:一是设在长城两侧的;二是向长城以外伸展的;三是向内地都城联系的;四是与邻近州县、关口、路、镇联系的。大约每隔2.5~5公里左右设一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