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uyan
[外文]:rumour
在社会群体中有关某人或社会事件的消息在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来源不明、传播渠道不确定的情况下,不断地在人群中传播的现象。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在研究流言的过程中,用公式表示流言的传播强度:R≈i·α。式中R代表流言强度,i代表主题的重要性,α代表证据的可确定性。
分类根据动机的不同可分为:
(1)不满性流言。对某种事态、政策,或他人由于强烈的不满所产生的流言。
(2)不安性流言。缺乏特殊对象的不安感,或者预想到某种危险或危机将要发生而产生的不安感。
(3)恐怖性流言。在直接或间接地接近于某一特殊经验性事实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恐惧感。
(4)愿望性流言。因处于某种紧迫情境下而产生一种非现实的、倒错的愿望。
(5)好奇性流言。基于一种好奇所产生的流言。例如,对政治变动的猜测而产生的流言。
影响流言传播的因素从个体的角度看,主要有:
(1)对流言的内容感兴趣的程度;
(2)认识的可确定程度;
(3)个体的需要;
(4)性格特征。
从群体或社会的角度看,主要有:
(1)流言群体的存在,即社会上存在着对某一流言主题共同关心的人们,但这类群体是“潜在的”、非正式的;
(2)社会动乱或某一个群体内部关系紧张;
(3)某一社会或群体中缺乏足够的信息,群体内正式沟通渠道受阻,透明度及公开性较差。
特征流言在传播过程中主要有以下3个特征:
(1)简略化倾向。即在接受—传播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简短、概括,细节部分脱落,只留下中心主题。
(2)强调化倾向。只重视与主题不同的、但极为显著的特征。
(3)同化倾向。接受者根据自己的信念与态度对流言内容与细节再加工的过程。
(4)“逻辑化”倾向。传播者对流言的某些空白与不合理部分加以逻辑的完善、补充,以提高流言的可信性。谣言是流言的一种,是故意捏造或歪曲事实,起着消极乃至破坏的作用。
参考文章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