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是什么?

黑龙江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是什么?,第1张

黑龙江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是什么?

01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按地域主要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北路二人转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黑龙江的北路二人转尤以绥棱的二人转和海伦的北派二人转最为著名,其中海伦北派二人转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绥棱的二人转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绥棱二人转融合了西河大鼓、河南坠子、东北大鼓、大口落子和评d等多种曲艺样式。

02

方正剪纸

方正剪纸是黑龙江区域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流行于黑龙江省方正县一带,是黑龙江哈尔滨方正县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黑龙江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方正剪纸融合当地传统与外来艺术之长,形成富于东北民间艺术特色的粗犷简练之风,它在制作时采用自制的剪纸用具,技法独特,讲究装饰,表现题材多样,造型质朴可爱,构图秀逸隽美,为东北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鲜活例证。方正剪纸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海伦剪纸是黑龙江民间剪纸艺术另一个重要流派,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方正剪纸与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乐清细纹刻纸等一道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3

评剧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黑龙江省是评剧发展的一块沃土。从评剧诞生初期至今,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评剧名家都曾到黑龙江省各地演出,解放后,黑龙江更涌现出了很多评剧名家,如刘小楼、喜彩苓、吴素舫、碧燕燕等。善于表现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1949年后,评剧演出了大量现代戏,如《刘巧儿》、《小女婿》、《小二黑结婚》、《刘介梅》、《夺印》、《向阳商店》等,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讴歌了社会主义新人新事。评剧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4

赫哲族伊玛堪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以赫哲语表现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也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性项目。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尔达鲁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西热勾》等。赫哲族伊玛堪作为我国40个走向世界的“非遗名片”之一,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5

黑龙江皮影戏

黑龙江皮影戏,也称此地影,属于北方皮影,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唱腔粗犷豪放,吸收东北民间小调,又具活泼、风趣的地方特色。黑龙江皮影戏的剧目种类很多,有现代戏、历史戏、神话戏、寓言戏、动物戏等等。黑龙江皮影戏主要分为黑龙江皮影“江北派”代表望奎皮影和黑龙江皮影“江南派”代表龙江皮影戏两大流派,其中,望奎皮影是集d、唱、拿影、雕刻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戏曲艺术,保留了冀东民间小调的特点,吸收双城皮影戏的外调及杂牌子曲牌,两相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而龙江皮影戏是以哈尔滨市为中心,融汇了乐亭影、辽宁影、江南影和江北影等不同风格流派。望奎皮影和龙江皮影戏分别于2008年、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6

端午节·五大连池药泉会

五大连池药泉会,又称“圣水节”,是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地区达斡尔、鄂伦春、蒙古、满、汉等民族群众在药泉举行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端午节庆民俗活动。“圣水节”以“敬天”、“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信仰、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都会举办五大连池药泉会纪念活动,包括祭祀、民俗表演、秧歌舞龙、竞技、篝火舞会等民俗活动。端午节(五大连池药泉会)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与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等一道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7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是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东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而黑龙江的东北大鼓属于“江北派”,以哈尔滨松花江以北地区为活动中心,代表性艺人有刘桐玺等。其中五常东北大鼓属于北派大鼓中的“江南派”,它融合了当地满族音乐的诸多元素,又大量吸收满族萨满仪式中演唱的古调,唱腔婉转优美,跌宕起伏,吐字清晰,真切动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忆真妃》、《黛玉悲秋》、《露泪缘》等都是其代表作品。东北大鼓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8

兴安岭森林号子

兴安岭森林号子是在松花江流域运送木材时演唱的一种民歌形式,广泛传布于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地区。20世纪中叶,兴安岭森林号子在当地林区的生产实践中发挥了统一步调、促进生产、增强凝聚力的作用,成为林区劳动群众的精神象征,具有森林文化及民族民间音乐等方面的研究价值。随着林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木材资源的锐减,兴安岭森林号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少,目前流传在伊春林区的森林号子只有哈腰挂号、拽大绳号等几种。兴安岭森林号子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考高分网小编推荐黑龙江其他著名的传统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杨小班鼓吹乐棚、武家鼓吹乐棚、赫哲族嫁令阔、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鄂伦春族赞达仁等。

09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鱼皮文化是北纬45度以上区域内存在的特色文化。虽然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但从清代开始只有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的赫哲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20世纪50年代以前,赫哲人大都喜欢穿用鱼皮为面料做成的服装,主要有套裤、手套、绑腿和妇女穿的长衣。后来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原因而逐渐被其他材质所取代,这种传统手艺也渐渐失传。2006年05月20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

桦树皮制作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黑龙江近代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涉及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信仰、艺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历史和森林狩猎民族的文化特色。各少数民族用桦树皮盖房、造舟,缝制各种箱、桶、盒、碗,制作摇篮、玩具,还制作各种桦树皮画、艺术品等。制作技艺有四个步骤:一是剥取树皮;二是将树皮浸软或煮软;三是剪裁缝合;四是装饰图案。在桦树皮制品上,各少数民族都采用砸制、剪贴等方法制成各种艺术图案,表现各民族的审美观。桦树皮制作技艺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也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828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