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uo’e ke
[外文]:Psychidae; bagworm moths
鳞翅目的1科。雄缺喙;雌无翅,常为幼虫状;幼虫缀枯枝作巢筒居其中的蛾类。本科昆虫通称蓑蛾。全世界已知约800种,中国记录20余种。
蓑蛾成虫小形的翅展约为8毫米,大形的翅展可达50毫米。雄蛾复眼小。无单眼。口器退化,无喙。触角双栉齿状。翅发达,翅面有鳞片或只有鳞毛,呈半透明状,翅斑纹简单,色暗而不显,中脉在中室可见,前翅1A脉退化,2A脉和3A脉在基部分离,端半合并,或2A脉和3A脉仅中间有一段合并,两端分离。后翅臀脉3条,彼此分离,翅缰发达。雌蛾翅发达或无翅。翅极退化或无翅的种类的雌蛾往往特化成幼虫型。头、胸部退化,头上有稀疏的毛,有触角或触角极短,有足或无足,有些种类腹部第7节有细毛束。
幼虫肥大,胸足和臀足发达,腹足退化呈蹠状吸盘。幼虫吐丝造成各种形状蓑囊,囊上粘附断枝、残叶、土粒等。幼虫栖息囊中,行动时伸出头、胸,负囊移动,因而有结草虫、结苇虫、木螺、蓑衣丈人、避债虫、皮虫、背包虫、袋虫等象形的俗称。
卵的颜色和大小因种类而异,如洋槐蓑蛾的卵浅黄色,椭圆形,直径约0.9毫米;小窠蓑蛾的卵黄色,椭圆形,直径约0.3毫米。
蓑蛾一年发生的代数因种类而异:线散蓑蛾、黛蓑蛾、蜡彩蓑蛾在广西一年发生1代;小窠蓑蛾、按蓑蛾在广西一年发生 3代。蓑蛾多以幼虫和卵越冬。上述几种蓑蛾以老熟幼虫越冬,而洋槐蓑蛾在北京以卵在死的雌蛾腹内越冬。初龄幼虫性活泼,群集蓑囊表面,吐丝下垂,随风飘散,随后在叶面、树枝上吐丝造囊,藏于其中。老熟幼虫将囊用丝固定悬挂在植物上,在囊内化蛹。雄蛾羽化后,从囊下端飞出。雌蛾羽化后仍栖息在囊内,伸出头、胸部等待雄蛾飞来交尾。雄蛾飞停在囊上,在囊下端开口处交尾。雌蛾产卵在囊内或将受精卵留在腹中。每一雌蛾产卵约100~200粒,最多可达3000粒。
蓑蛾幼虫是林木、果树、行道树的重要害虫,大发生时常把树叶吃光,在树上挂满蓑囊。吃光树叶后还能转移到附近的作物上继续为害,造成果实、种子产量的下降。蓑蛾食性很广,如黛蓑蛾可为害柑橘、荔枝、香蕉、龙眼、板栗、咖啡、木棉、枇杷、杧果、樟、相思、黄檀等40余科70多种植物。幼虫除取食植物叶片和嫩枝梢外,还为害植物的花蕾、花、幼果和果。例如,墨蓑蛾属中一些种类是苹果树的重要害虫,初春为害苹果树的叶芽和嫩枝梢,影响树势生长;在苹果树开花期,幼虫为害花蕾、花和幼果,造成落花、落果,使产量下降;秋季苹果即将成熟时,幼虫啮食苹果,被啮的苹果极易腐烂,严重影响苹果的质量。另外,蓑蛾的幼虫还能捕食寄主植物上的蚜虫,如碧皑蓑蛾能捕食蚜虫多种。
中国重要经济种类有:
(1)大窠蓑蛾(见彩图),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幼虫为害茶、油桐、木麻黄、石榴、蓖麻等50余种植物。
(2)小窠蓑蛾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幼虫为害茶、柑橘、樱桃、苹果、山楂、黄檀、相思、石榴、桃等30余种植物。
(3)蜡彩蓑蛾,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幼虫为害油桐、柑橘、苹果、椰子、龙眼、板栗、蒲葵、相思、李、柿等植物。
(4)黛蓑蛾,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幼虫为害油桐、柑橘、龙眼、苹果等30余种植物。
(5)按蓑蛾,分布于广东、广西。幼虫为害柑橘、荔枝、香蕉、板栗、咖啡、木棉、枇杷、杧果等70余种植物。
(6)线散蓑蛾,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幼虫为害柑橘、荔枝、枇杷、杧果、相思、垂柏、板栗等30余种植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