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anchao
[外文]:cold wave
源于高纬度地区的大范围冷空气迅速向中低纬度地区移动、扩散的现象。北半球和南半球都有发生,其中以亚洲东部和北美洲东部最为明显。
1957年中国中央气象局规定,受冷空气影响,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达到5℃以下,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1973年,中央气象台将这一标准补充修改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春、秋季为江淮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以下,陆上有3个大区吹5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东海先后出现7级以上大风。在 1980年出版的《寒潮年鉴》中,则以日平均气温的过程总降温>10℃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5℃,或者过程总降温≥7℃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3℃为标准。达不到上述标准,根据降温程度,分别称强冷空气活动或冷空气活动。影响较大部分地区的定为全国性寒潮,只影响部分地区的定为区域性寒潮。
寒潮是大尺度的大气运动现象。在低层大气中,它表现为冷性高压系统在高纬度发展加强,然后迅速向低纬度移动,最后入海逐渐变性消失的过程。冷高压的强弱标志着冷空气的强弱,冷高压移动的方向大致反映寒潮的路径。
寒潮主要由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侵入中国。其中,来自西北方路径的寒潮次数较多,冷空气势力一般较强,其源地可追溯到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上。北方路径的寒潮一般从新地岛以东的地区向南经西伯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入中国,其势力也较强。西方路径的寒潮大致沿北纬45°线向东移,首先到达中国新疆,其势力一般较以上两条路径为弱。东北方路径的寒潮来自鄂霍次克海和西伯利亚东部,次数较少,通常只影响中国东北和华北北部。影响中国的寒潮出现在秋、冬、春三季,平均每年有5~6次,最早在9月,最晚在翌年5月,多数在11月至翌年4月。寒潮次数年际变化较大,有的年份多达10次,而有的年份只有2次。
寒潮带来低温、霜冻、大风、风沙、暴风雪等恶劣天气,常造成灾害。在北方常造成沙暴。初秋的寒潮易引起早霜冻,晚春的寒潮又能引起晚霜冻,使农作物受害。
参考文章
- 寒潮的危害有多大?生态安全
- 西北植棉如何防御低温寒潮侵袭?经济作物
- 春季寒潮水稻栽培管理要点粮食作物
- 中国的寒潮(coldwave of China)中国地理
- 寒潮来袭时注意预防寒冷性荨麻疹皮肤科与传染
- 冬季水产养殖应对寒潮技术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应对寒潮的技巧水产/渔业
- 冬季水产养殖应对寒潮实用技术水产/渔业
- 寒潮期间孵化池中鱼巢的处理方法水产/渔业
- 带“寒潮”的诗句大全(45句)文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