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建省介绍

关于福建省介绍,第1张

关于福建省介绍

[拼音]:Fujian Sheng

[外文]:Fujian Sheng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简称闽。介于北纬23°33′~28°19′,东经115°50′~120°40′。北、西、南三面分别与浙江、江西、广东等省为邻;东濒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大陆岸线长2120公里,沿海岛屿共1202座。陆地面积12.12万多平方公里。 近海渔场面积13.6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3037万。辖3地区、6地级市、10县级市、54县(包括金门县)。省会福州市。

自然条件

多山、濒海、地处亚热带、资源多样为福建自然条件的四大特点。

地质与地貌

在大地构造上,福建属华南褶皱系和东南沿海褶皱系组成部分。其中西南部古生代曾有较大幅度沉降,沉积了海相地层。燕山运动地壳隆升,造成巨厚的火山堆积和规模宏大的花岗岩带,断裂活动非常强烈。新构造运动表现以上升为主的断块活动。煤层有90%以上赋存于早二叠纪晚期地层中。大中型铁矿均赋存在石炭、二叠纪地层中。有色、稀有金属矿产的形成多与花岗岩浆活动有关。

多山是福建地貌特点之一。山地(包括丘陵)面积大,分布广,占全省总面积90%以上。平原面积小而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闽江、九龙江、晋江和木兰溪等河流下游及内陆盆地沿河两侧。最大的漳州平原,面积仅566.7平方公里。

省境各类山地的组合排列富于规律性,有两列大致呈北东或北北东走向、相互平行的山脉

(1)蜿蜒在闽、赣的武夷山脉,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和本省最大河流闽江及汀江发源地,向东北延伸与仙霞岭衔接。武夷山脉中的许多垭口是省内和赣、浙两省间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冲,也是冬半年冷空气入侵本省通道。

(2)斜贯于省境中部的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是省内第二级河流发源地。由于闽江和九龙江切山而过,造成峡谷,也是气流运行通道。上述两大列山脉的长度和高度大体相同,长在500公里以上,平均海拔1000~1100米,南段均较低。最高部分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崇安西北与江西省交界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福建和中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山高林密,生物资源丰富,已辟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两列山脉宽度均自数十公里至百余公里不等,一般北宽南窄。两坡呈明显不对称,西坡陡急,东坡舒缓,有良好的层级地形发育。组成这两列山脉的岩石,主要是火山岩和花岗岩,部分为石英砂岩、石英岩及砂岩。山地中广泛发育有高程各别的四级剥夷面,已受河流不同程度的分割。上述两大列山脉构成本省山地主体,并延伸出许多支脉,形成连绵不断、纵横交错的峰岭;仅在东南沿海一带,由于经受长期强烈侵蚀和切割,形成较多的孤山残丘。在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主要断裂构造控制下,河流多发育为格状水系。多独流入海河流,是中国最突出的多元水系地区。

两列山脉之间及支脉中镶嵌有许多盆地,均为在构造基础上经侵蚀作用而形成,并为河流所串联。沿河两侧发育了宽窄不一的冲积平原和数级阶地。从平原到边缘山地,即由平原而低丘、高丘、低山、中山,呈明显的层级地貌。每一山间盆地为一自然单元,在利用上均具备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有利条件。福建内陆县城如浦城、崇安、永安、三明等和较大集镇几均处于盆地中。

大致在海拔800~900米以下的山地都发育了红色风化层,厚者达20~30米。闽东南沿海的低丘陵多由花岗岩风化层组成,坡缓顶平,形成红土台地,当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时,极易引起水土流失。

福建濒临东海,海岸线总长3051公里,次于广东、山东,居全国第3位,而其曲折程度则超过广东、山东,成为地貌上的又一特点。山地多逼近海岸,大部分属基岩海岸。自第四纪以来,海岸以上升为主,形成数级海岸阶地,但在形态上却明显呈下沉海岸特征,闽江口以北海岸尤为醒目。

福建沿海港湾众多,自北而南主要有沙埕港、三都澳、福州港、湄州港、泉州港、厦门港和东山港等。港湾深度一般较大,两侧均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形势,港域广阔,风小,掩护条件好,多为天然良港。在大港湾内常包有若干小港小湾,有利于对港湾多方利用。

沿海岛屿总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较大者有平潭、金门、琅岐和南日等。岛屿紧靠大陆,岩石组成和地貌形态与相近大陆一致,为内侧港湾提供良好掩护条件。

全省沿海拥有19.8万公顷的滩涂,其中有一半已作围垦、养殖、晒盐之用。浅海面积约41.9万多公顷,养殖仅利用0.55万多公顷。

气候

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西北有高峻的武夷山脉为屏障,削弱了冷空气的入侵;东濒海洋,暖湿的海洋气流可不断向内陆输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以温暖湿润为显著特色。大致上以福州—福清—永春—漳平—上杭一线为中、南亚热带分界线。

省境大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为440~530千焦耳/平方厘米。日照时数1700~2300小时,2000小时的等值线与中、南亚热带的分界线大体吻合。年均温17~21℃,最热月均温在28℃左右,最冷月为6~13℃,大于10℃活动积温为4500~7500℃。年降水量1100~2000毫米,内陆多于沿海,山地多于平原;受地形影响,降水分布自东向西呈两低两高现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以春夏季最多,夏秋间有台风雨,冬季降水虽少,但也可达160~240毫米。风向的季节性明显,冬季多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水文

省内有大小河流663条,总长约1.3569万公里,河网密度为0.1公里/平方公里,在全国较突出。河流分属于29个水系,多源于武夷山脉或鹫峰—戴云—博平岭山脉。独流入海,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多元水系。受北东或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水系多呈格子状或扇状,干支流成直角相交,中、上游流域面积大。源于高大山脉的河流经许多山间盆地,比降大;河谷呈串珠状,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水量丰沛,水力资源丰富,且有良好的库址和坝址。

福建是全国多山、多雨的省份,径流系数在50~60%以上,径流资源丰富,平均流量变化不大。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却相当明显,最大月平均流量与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5~12倍。河流含沙量一般为0.25~0.35千克/立方米,但因径流量大,输沙量仍相当可观。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省境隶属于两个自然地理区。

南亚热带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

省境南部属此区的一部分。区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并有福州、漳州、泉州、兴化等较大的平原。气候暖热湿润,地带性植被为季雨林,但保存极少。人工营造的马尾松、相思树、桉、木麻黄等分布普遍。农作物可一年三熟,为双季稻主产区。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为主,是中国重要的蔗糖产区之一。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

中亚热带浙闽沿海山地常绿阔叶林区

省境北部属此区的一部分。以低山为主,山地中有许多盆地,气温较前区低,但降水较丰,台风影响小。省内河流多发源于此,支流多,河网密度、河床比降和水量均较大,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人工营造的有大面积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毛竹林,是全国重要木材产地。土壤为红壤和黄壤。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如茶、油茶、油桐等种植极为普遍。省内煤、铁和有色金属等矿产多集中于此。

发展简史

早在三四千年前,福建已有古越族居住,从事渔猎活动,兼营农业生产。秦置闽中郡。汉初,汉高祖封越王勾践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历史上最早的福州城),闽越国废后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吴国,置建安郡。晋分为建安、晋安两郡。

东晋南北朝(317~589)是中国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西晋灭亡时,中原人民大举迁徙福建,同时传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使福建经济发展。

隋、唐(581~907)时期,由于兴建水利,农业发展,双季稻、甘蔗和荔枝、龙眼等已在福建开始种植。手工业如制盐、矿冶、铸铁、制茶、土贡(纺织)等均有较大发展。唐贞观元年(627)起,今福建为江南道所辖。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福建归属江南东道。 唐乾元元年(758)福州经略军升为福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福建”之名始见于历史。唐末至五代十国,福建经济、文化又有较大发展。泉州港、福州港已成为福建沿海对外贸易港口。

宋代三百多年间,北方战乱频仍,中原人民再次南迁,福建人口锐增。由于兴修水利,发展梯田、围垦,引种优良品种,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遍布全省各地,从波斯国传入的茉莉花,开始用以窨制花茶。矿冶、制茶、制盐等行业居全国前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随之兴盛。南宋时将福建作为后方重地,设一府、五州、二军,福建又称“八闽”即缘于此。

元代泉州以其地理位置、深广的天然良港,加上元代对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视,使泉州成为中国最重要对外贸易港,世界著名城市和贸易中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贾和货船云集于泉州港。元至正十二年(1352)福建正式设省。

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船队路经福建长乐的梅花港和泉州港停泊装卸货物。明中叶因晋江淤积,泉州港渐趋衰落。为适应国内外贸易之需,于闽南新辟了漳州、厦门两港。明代海禁,私商利用漳州港地理位置进行走私贸易,曾盛极一时。明天启年间(1621~1627),厦门直接开展海外贸易,以其港口优良、海运便利,遂取代泉州港而迅速兴起。

明中叶以后,倭寇和红夷(西、葡、荷等殖民主义者)大肆骚扰福建沿海各地。直到明末清初,才清除外患。但清政府为了扑灭本省的抗清力量与利用福建作为镇压台湾抗清势力的基地,下令迁海,对外贸易陷于停顿,粮食生产不能自给,成为缺米区,闽东南地区皆依赖台湾米和走私进口洋米。另一方面,参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闽籍官兵,也由于清政府厉行海禁,不能返回故里,而绝大部分留在台湾与当地的高山族等土著民族一起从事耕垦。据估计,台湾现有人口中祖籍在泉州市一带的约有800多万人。

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被迫辟为通商口岸。1866年清政府于福州建立马尾船政局,创办规模最大的造船厂,成为福建近代工业的萌芽。此后小型民族工业,如制糖、面粉、制茶、纺织等也相继建立。直至20世纪初期,福建的民族工业略有兴起。

抗战期间原畅销于国内外的茶叶、蔗糖、水果、漆器、瓷器等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也因海运中断,销路停滞,产量下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福建经济陷于崩溃境地。

福建是革命老根据地,大部分地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过苏维埃政权的老苏区。如闽西苏区、闽北苏区、闽东苏区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福建的社会经济开始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

全省人口3037万,其中包括金门、马祖等岛屿5.78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6.68%,农村人口占83.32%。1950年全省人口为1210.5万人,至1990年已增加一倍多,但市镇、农村人口的结构基本无变化。全省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248人,较全国人口平均密度大1.1倍。 从闽江口到厦门港一带沿海是全省人口最密集之地,如泉州平原平均每平方公里1200人以上,福州平原为千余人。内陆山区,除河谷平原、低丘陵地带外,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都不到百人。

全省以汉族为主,约有 2958.44万人,占总人口的99.46%。其他有畲族(34.64万人)、回族(9.21万人)、苗族(0.39万人)、壮族(0.79万人)、满族(0.52万人)、高山族(0.05万人)等25个兄弟民族。

中国主要侨乡之一,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约有700多万人,约占全国华侨人数的1/3,其分布遍及亚、非、欧、美等各大洲,但以东南亚各国为主。厦门市和泉州市为省内主要侨乡。

经济概况

福建原有经济基础较薄弱,1949年以来,福建与海外贸易中断,影响经济发展,为中国沿海经济水平较低,工农业较落后的省区。1950年在福建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约占74%,工业占26%。80年代以来,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合理利用侨资和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先后建立厦门经济特区、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地区和台商投资区。经济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一个由食品、纺织、造纸、服装、家用电器等轻工业和冶金、电力、煤炭、造船、电子、化学、建材及森工等重工业组成的工业体系。至1990年在福建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已占81.12%,其中轻工业占62%,重工业占38%。农业则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8.88%,国民经济内部结构渐趋合理,但工农业总产值仍属中国较低省区。

农业

全国宜于发展水稻、甘蔗和各种亚热带、热带性经济作物和水果,是中国甘蔗、茶叶、水果的重要产区之一。山地广阔,森林面积大,是中国东南沿海森林资源最丰富的省区。海产资源亦丰,沿海渔业较发达。

全省约有耕地123.65万多公顷,其中80.8%为水田。沿海平原地区多为一年三熟或二年五熟,山区则以一年二熟为主,全省平均复种指数为221.1%。

(1)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次为甘薯和小麦。大部分农田属中低产区。

(2)经济作物面积约占作物播种面积的8.5%,主要有甘蔗、花生、油菜、黄红麻、烤烟、茶叶等。其中甘蔗单产居中国首位,甘蔗种植面积约占中国的1/10,蔗糖产量约占全国的1/6。甘蔗主要分布于闽东南沿海,尤以仙游县产量为高。植茶历史悠久,所产“武夷岩茶”、“乌龙茶”、“白琳工夫茶”和“茉莉花茶”等都具有独特的品质,为国内外市场畅销珍品。烟叶以产于龙岩地区的永定烤烟闻名全国。种类繁多的水果中以柑橘、龙眼、荔枝、菠萝、枇杷、香蕉列为六大名果,次为橄榄、李等,主要产于福州以南沿海地区。漳州市被誉为“水果之乡”。龙眼是福建特产水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中国首位。 荔枝产量仅次于广东,居中国第2位。漳州市所产水仙花,驰名海内外。在闽东南沿海避寒避风、水热条件较好的马蹄形盆地内,种植有橡胶、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

(3)全省森林面积达550.34万公顷,木材蓄积量4.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3.18%,居中国第2位,比全国平均覆盖率高2.3倍。此外有竹林58万余公顷,绝大部分为毛竹,毛竹面积约占中国毛竹总面积的1/5。每年向国家提供350万立方米木材和1000万根毛竹。 采伐量居中国第4位,是中国木材、毛竹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全省森林主要分布于建阳地区和三明市。有“绿色金库”之称。同时,全省还有油茶、油桐、板栗、乌桕、棕榈和漆树等较重要的经济林木,林副产品也丰富多样,其中笋干产量居中国之首,松脂居第2位。此外,在省境沿海岸已着手营建防护林带。

(4)草山草坡面积广。20世纪50年代以来养猪业发展较快,牛、羊业发展则较慢,尚有大面积草山草坡可资利用。

(5)拥有近海渔场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且因濒临亚热带大陆架浅海,故渔场条件优越。鱼类中经济价值较高者即达百余种,捕捞量以带鱼、鳗鱼、鱿鱼、鲐鱼、大黄鱼、蓝圆鲹、鳀鳁鱼和蟹虾类等为大宗。沿海有闽东、闽中和闽南3大渔场,以闽东渔场产量为最大。沿海有大片滩涂和浅海,80年代以来海带和紫菜等的养殖发展较快,并发展了蛏、 蛤、蚶、 牡蛎和贻贝、江瑶贝、扇贝、海蚌等的养殖。港养对虾和鲻鱼的产量也逐年增加。可养淡水水面也有近557平方公里之多,1990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152.98万吨,其中海产品占88.48%。

农业区

全省大致可分为4个农业区:

(1)闽东南沿海农业区。农作物单产居全省之冠。但人多地少,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红黄麻种植面积大,甘蔗单产居中国第1位。 水果以龙眼、荔枝产量名列全国前茅。渔业也颇发达。

(2)闽东北沿海农业区。茶叶和渔业生产居全省重要地位。油茶、油桐产量也大。闽东渔场为全省最大渔场。

(3)闽西北农业区。以森林资源最为丰富,是中国木材基地之一。毛竹蓄积量居全省之首。耕地面积大,全省大部分商品粮县集中于此。茶、油茶、油桐等种植较多,土特产丰富多样。

(4)闽西南农业区。农产品颇丰。毛竹蓄积量大,还富森林资源和林产品。

工业

以轻型、小型为特点。均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轻工业集中于沿海城市,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重工业主要分布于内地县市。

(1)轻工业以制糖、制茶、制盐、罐头等食品工业较发达,造纸、纺织、电子等也颇重要。制糖工业在中国占重要地位,集中分布于福州以南的沿海甘蔗生产区。罐头工业集中于厦门、 漳州、福州、 莆田等地,所产“水仙花”名牌罐头畅销世界各地。其中蘑菇罐头的产量约占罐头产量的一半以上。制茶、卷烟以品质优良著称。造纸工业历史较长,原料丰富,土纸如龙岩连史纸、宣纸,是重要的出口产品。20世纪50年代后,新建南平和青州造纸厂,扩建福州造纸厂,产品有新闻纸、牛皮纸、有光纸等。鞋革、服装等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2)手工艺术品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主要有瓷器、脱胎漆器、角梳、木雕、寿山石雕和软木画、珠绣、竹编、八宝印泥及贝雕等。

(3)重工业原有基础较薄弱,经40多年发展,已拥有机械、化工、电力、冶金和建材等部门。90年代初兴建了年产250万吨的肖厝炼油厂。

机械工业产值居福建重工业之首。在其主要产品中,以质量较高的ST系列单相发电机、Z32A钻床等,在国际市场享有声誉。

基本化学工业仍较薄弱。福州第二化工厂是全省最大化工厂,产品有聚氯乙烯树脂、漂白粉、盐酸、液氨和农药等;三明化工厂是全省最大氮肥厂。

矿产资源丰富多样,有色、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较全而丰,其中有世界罕见的大矿──清流行洛坑钨矿和大型富钽型铌钽矿床,以及上杭的大型富铜矿,还共生有金和钼。非金属矿以叶蜡石储量居中国首位,主要分布于东部火山岩地区。高岭土、重晶石、萤石等的储量在中国均居前列。沿海东山、平潭所产的石英砂,质量好,是玻璃工业的上等材料。

冶金工业以钢铁工业为主。铁矿以中等品位的磁铁矿为主。龙岩马坑铁矿是全省最大铁矿。三明钢铁厂和龙岩特钢厂已初步形成年产钢30万吨、生铁35万吨、钢材35万吨的规模。三明钢铁厂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主要产品有轧制轻轨、中型材、小型材和线材等。

(4)水力资源蕴藏丰富,装机容量可达705万千瓦,其中闽江约占一半以上。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力工业发展较快。建成了古田溪电站,装机容量25.6万千瓦。80年代初期,开始筹建沙溪口、水口等大中型水电站。其中沙溪口电站已建成发电,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水口电站装机容量将达140万千瓦,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重要的大型水电站。福建发展中小型水电条件优越,永春、光泽、南靖等10县已被列为中国实现农村电气化县份。发电能力为 140万千瓦的福州火力发电厂和20万千瓦的漳平火力发电厂?严群蠼ǔ伞?

(5)建筑材料十分丰富。除石灰石外,还有质佳量多的海砂、河砂和花岗石。经50年代以来的发展,已能生产水泥、水泥制品、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几十种产品。全省拥有大、中、小型水泥厂60多座,其中以永安水泥厂为最大,顺昌水泥厂工艺最先进。

交通运输

20世纪50年代以前,省内仅有少量公路,加之山岭连绵,河流湍急,故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说。但沿海海上运输则较为便利。50年代以后,陆上交通发展迅速,海上交通近年来始有较大发展。

(1)鹰厦铁路和来福铁路是福建省的运输大动脉,二者共跨越22县市,并与浙赣铁路相连,沟通了福州、厦门以及省内与省际的联系。目前正动工建设漳(平)泉(州)湄(州湾)铁路,长250公里,将途经安溪、南安、惠安、仙游、莆田等县市。南平至江西横峰的铁路也已动工兴建。

(2)公路运输以福州为中心,厦门、漳州、泉州、南平、永安、龙岩为枢纽,形成市、县、乡、村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高集海峡大桥是闽南公路的组成部分,亦为福厦公路进入厦门岛的通道。1989年以来分别开辟了福州、莆田、泉州、南平至浙江、上海和广东的客运新线28条。

(3)全省河流属山地型河流,航运能力较低。闽江为省内最重要的内河航线,南平为航运中心。

(4)为恢复和适应海上运输,特别是开拓远洋航运及出口、转口和过境贸易之需,厦门东渡港新建的4座万吨级以上的码头已交付使用。福州马尾港70年代所建的2座5000吨级和2座万吨级码头泊位,经整治已可使用。现正积极筹建湄州湾内的秀屿港和肖厝港。它如泉州后渚港、东山港、福安赛岐港等也开始建设。1990年新辟了福州、厦门至印尼的海上新航线。

(5)航空运输已开辟福州、厦门二市之间及其分别与上海、 北京、广州、 西安、成都等市之间的航线。1983年厦门建成国际机场后,已辟有至新加坡等地的航线。

参考文章

  • 福建省人民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福建省顺昌县2015年度渔业互保工作圆满完成水产/渔业
  • 福建省仙游县首次机械收割油菜农业工程
  • 福建省顺昌县深入现场指导标准化池塘改造建设工作水产/渔业
  • 福建省茫荡镇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福建省福州市儿童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福建省培育出光身杂交稻粮食作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928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