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ancibo
[外文]:electromagnetic wave
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这种运动以有限速度(即光速)在空间行进。由于交变场中电场和磁场互相依赖而同时存在,所以电磁波也常称为电波。
运动规律1864年,J.C.麦克斯韦建立了关于电磁场的方程组,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同时提出光的电磁波理论。实践表明,电磁波的运动规律可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
麦克斯韦方程组包括两个散度关系和两个旋度关系。如果只考虑随时间变化的场,那么在承认电荷守恒的前提下,利用矢量恒等式墷·墷×A呏0,就可从两个旋度关系导出媆(墷·B)/媆t=0和 媆(墷·D-ρ)/媆t=0。因而两个散度关系只是对初值的一种限制。
假定所考虑区域中的媒质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而且是不导电的,并假定在这个区域中不包含场源,则两个旋度方程可以写为
墷×E=-μ媆H/媆t, (1)
墷×H=ε媆E/媆t。 (2)
上面两个式子表明,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而变化的电场(即位移电流)又产生磁场,如此不断反复,便在空间形成电磁波。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出,位移电流的概念是建立电磁波理论的前提。
为了将问题进一步简化,现在考虑平面波这一特例。图1表示按正弦函数变化的平面波。假定电场是在x方向(Ey=Ez=0),并且在xy平面上场的强度为常量(即媆Ex/媆x=媆Ex/媆y=0),那么,根据旋度方程,在磁场的三个分量中就只有Hy(Hx=Hz=0)。于是,麦克斯韦方程组(1)和(2)简化为下列形式
(3a)
(3b)
消去Hy,并以v2代表με,就得到
。 (4)
如果消去Ex,对Hy也得到同样形式的方程。这正是物理学中人们所熟知的波动方程。从这个结果,很自然地引出电磁现象是一种波动过程的预言。
图1中表示在不同时刻(相隔T/4,T为周期)正向平面电磁波的场分布。在某一固定时刻观察波在空间(z方向)的场分布,电场E和磁场H都是位置 z的正弦函数;如在不同时刻观察波在某一固定点(z=l)的场分布,则电场和磁场随时间的变化(即振荡)也是正弦函数。这样,在一段时间内观察整个空间中的场分布,电场和磁场就像是 z方向运动的正弦波形。图中λ为波长。
波动方程(4)中的系数 v =(με)½代表电磁波的速度。在自由空间,或近似地在空气中,v0=(μ0ε0)。在麦克斯韦以前,(μ0ε0)已经作为一个自然常数出现在电磁学的理论和测量问题中,它的值等于电磁系单位电荷与静电系单位电荷之比。当时很多电磁学家,包括麦克斯韦本人,都曾计算过这种数值:W.E.韦伯得3.1074×108米/秒;麦克斯韦得2.88×108米/秒;W.汤姆孙(即开尔文)得2.82×108米/秒。另一方面,空气中的光速测量也得到若干数据:A.H.L.斐索得 3.14×108米/秒;J.B.L.傅科得2.98×108米/秒……。比较(μ0ε0)的数值和光速,两者基本一致,其偏差是在当时的测量误差范围内,因而有理由认为电磁波的速度v0=(μ0ε0)恰好等于光速с。由于确定(μ0ε0)的方法和确定光速的方法是独立的、彼此无关的,因而两者的相等不能看成是偶然现象。麦克斯韦正是根据这一事实,提出了光是电磁波的假说。
根据光的电磁理论,除空气外,对于其他媒质,速度
v=(εμ)=c(εrμr),
εr=ε/ε0, μr=μ/μ0。
在光学中,n=с/v称为折射率。如果不考虑铁磁材料,μr都接近于1,所以,从光的电磁理论得到
。 (5)
这是麦克斯韦最早导出的一个重要公式,也是光的电磁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它联系了媒质在电学方面的基本参数 εr和媒质在光学方面的基本参数n。在麦克斯韦提出光的电磁理论时,他发现根据式(5)算出的n和光学方法测得的折射率有不小的偏差,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理论还需作很大的改进,以便从媒质的电学特性导出其光学特性。不过,这个困难后来却很容易地得到了克服。这是由于εr在高频时的值并不等于它在静态或类稳态时的值,将εr随频率变化的效应考虑在内,那么联系电学特性和光学特性的基本公式(5)就与实际相符合。
赫兹实验1887年,H.R.赫兹首先用实验方法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在他所著《电波》的序言中写道,对电磁波现象的了解,不可能单纯从理论的推理得到。他还写到,他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法拉第、麦克斯韦理论的基本假说,而实验所得到结果,则是证实了这一理论的假说”。
赫兹用电感和电容充放电的高频振荡,成功地产生了电磁波。他的接收器是一个开路的导线回路,其一端是黄铜制的圆头,另一端是尖细的铜丝。当接收端出现微弱的电火花时,就可知检测到了从发射器射来的电磁波。赫兹还用放大尺寸的方法模拟各种光学设备,以便于将电磁波聚焦,确定其极化方向,使波发生反射和折射,进行干涉、衍射,形成驻波,测量其波长……等等。(见彩图)
赫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而且从实验方面显示了光和电磁波的同一性。
电磁波谱不同频率(或波长)范围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电磁波的整个频率(或波长)范围称为电磁波谱或频谱(图2)。它包括以下一些频段(或波段),其大致的频率范围如下:工业电和无线电波为10~109赫;微波为109~3×1011赫;红外线为3×1011~4×1014赫可见光为3.84×1014~7.69×1014赫;紫外线为8×1014~3×1017赫;X射线为3×1017~5×1019赫;γ射线约1018~1022赫以上。
就相对频宽来说,可见光是一个很窄的频段。微波和X 射线都比可见光的相对频带宽。如果用对数坐标来表示电磁谱,并且用1厘米和1埃分别代表微波和X射线的波长量级,那么可见光(波长约短于1微米)就恰好落在微波和X射线的正中,从微波到可见光和从可见光到X射线,波长或频率都大致差4个量级。
自然界中的电磁辐射覆盖从无线电波到γ射线的整个电磁谱。就非相干电磁辐射来说,从红外到X 射线的各种人工光源都已齐备。用人工方法产生整个电磁波谱的相干辐射,是物理学和电子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由于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的发明以及70年代相对论性电子学的技术突破(包括回旋管的发明),人工相干光源已经覆盖了从微波到紫外线的宽广的电磁波谱。目前,开拓和占领电磁波谱的研究正在推向相干X射线和γ射线。
传播特性(1)传播常数、波阻抗和能流矢量。波动方程(4)中所包含的系数,即速度 v,是波动现象的一个特征参数。如前所述,波动现象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参数是频率v(单位赫),即每秒内的振动次数;相应的时间周期,即每次振动所经过的时间,T=1/v。从速度v和频率v可以确定波长:λ=v/v。为了分析的方便,经常引用角频率的定义,即ω=2πv=2π/T。与此相应,波数(即传播常数)定义为k=2π/λ,式中λ为波长。如把波的前进方向上的单位矢量定义为n,则kn即k,称波矢或波数矢。
这样,波动方程 (4)的解,即波函数,就可以写为f(ωt±kz),f代表任意函数,(-)和(+)号分别表示沿z轴传播的正向波和反向波。从λ=v/v,v=(με)得到下列关系式
(6)
波动方程(4)包含了速度v,因而,对于给定的ω,隐含了波数 k。但波动方程没有显示出电磁波的另一个主要特性,即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有确定的比值。这个比值称为波阻抗,它可从麦克斯韦方程组本身,或它的一维简化形式(3a)、(3b)导出。方程组(3a)、(3b)表明,在均匀无界媒质中,电磁波是一种横波,即电场和磁场位于传播方向的横截面内,而且电场和磁场又互相垂直。分别将电场E和磁场H表示为波函数,即变量(ωt±kz)的函数,代入式(3a)或式(3b),就导出波阻抗的公式
。自由空间的波阻抗等于
(7)对于其他媒质,波阻抗可以表示为 。波阻抗是一个有用的基本概念,最早是从电路分析中引出的,以后在声学中用来表示压力与流量之比。这个概念又推广到电磁波理论的领域,用来表示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
电磁波的运动意味着能量沿z方向流动。用S表示在z方向单位时间内通过每单位面积的能量,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并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导出
s=E×H。 (8)
s称为能流密度矢量,或坡印廷矢量;方程(8)既表明了能流与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数量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三者互相垂直的方向关系(图3)。
(2)电磁波的传输线表述。电磁场理论的现代发展趋势之一是用统一的观点处理电路(包括分布参数电路,即传输线)的问题和场的问题。利用傅里叶方法,可以将普遍的交变场变换为许多简谐交变场的叠加或积分。这样,问题就简单地归结为简谐交变场的求解。引入复量法(用复量代表简谐函数),对于简谐波来说,就将对时间 t的微分运算化为代数运算,即;利用这个代换,并利用公式式(3a)与式(3b)化为下列形式
(9a)
(9b)
这两个方程和传输线方程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为了和传输线相比,人们甚至可以将均匀平面波的电场和磁场分量Ex、Hy分别换写成电压和电流的通用符号V和I。从量纲来看,这种代换也是合理的。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单位分别为“伏/米”和“安/米”。
电磁波的传输线表述,能够将原来复杂的场问题归结为熟知的传输线问题来求解。这种表述已经广泛地用于现代波导理论,而且发展到光纤理论的领域。
- 参考书目
- S. A.Schelkunoff, Electromagnetic Wαves, D.Van Nostrand Co., New York, 1943.
- 黄宏嘉著:《微波原理》,第1、2卷,科学出版社,北京,1963、1964。
参考文章
- 荨麻疹的致敏因—电磁波皮肤科与传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