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ianqi yanyu
[外文]:weather lore
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经验的固定辞语。它们是在人类和大自然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多以简练通俗的歌谣或韵文形式流传于民间。
寒来暑往,日升月沉,是最早吸引人类注意的自然现象。花开果硕,禽栖兽出,是人类较易见到的生物现象。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历史时期,人类在渔、猎、农、牧或航海等活动中,为了安全和适时播种、收获,不断总结日月星辰等天象、禽兽牲畜和树木花果等物象,以及大气声、光、电现象等同天气、气候变化的关系,从中找出预测天气指导生产和生活的经验。
中国地处季风气候区,天气气候多变,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似天气谚语的卜辞,如“东云自南雨”。西周《诗经·小雅·谷风》中记有“习习谷(东)风,维风及雨”;“朝(虹)于西,崇(终)朝其雨”等。唐黄子发撰《相雨书》、元娄元礼撰《田家五行》、明徐光启撰《农政全书》、清梁章钜撰《农候杂占》等更专门汇集了丰富的天气谚语。至今,在缺乏资料的气象站、哨,仍分析验证大量天气谚语,作为长、中、短期天气预报的一种依据。不过,天气谚语往往具有地区和季节的局限性,如具有比较普遍性的天气谚语“东虹日头,西虹雨”,在水汽充沛、对流旺盛的低纬度地区,却也有“东虹”时仍下雨的;华北地区的“旱刮东风不雨,涝刮东风不晴”这个谚语,只在夏季较应验。所以对天气谚语,必须结合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和验证,因地制宜地正确运用,并不断总结出能较好地预报天气的经验。
- 参考书目
- 朱炳海编著:《天气谚语》,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195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